第一三二章 神人筆法初現-《山溝書畫家》
第(2/3)頁
“豎”如萬歲枯藤。
“捺”如崩浪雷奔。
“橫折鉤”如勁弩筋節。
心神合一,手筆連動,鐘岳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已經全然不顧周圍有什么響動情況了,他的眼里,除了書法,沒有其他任何的雜念。
這是很難得的專注,也只有沉**法之道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書法大家才能做到的專注。往往專注的人,身上散發的氣場才是最強大的。
這里是籃球場,然而卻臨時充當著文人們的戰場。一靜一動,在顧秦眼里,這個筆耕不輟的側影,是那么迷人。
靈飛經全文有三千余字,鐘岳肯定是不可能去全本臨摹的,即便是時間允許,尺幅也不允許。四尺對開的宣紙上,最合適的就是四十三行本的內容。
一氣以貫之,鐘岳記得最重要的一句話便是小楷難于寬綽有余。
每一個字,它是獨立的,又是一個整體。做到寬綽有余,那么就是要在結構上有巧妙的布局。
書法之道,紙面上的是功夫,紙面之外的那是意蘊和精神。
鐘岳開掛似的快寫,讓場內的觀眾都驚了個呆。
因為鐘岳寫得太快了,簡直就不像是在寫字,看上去就像是在隨便涂涂畫畫。
“這個小伙子,之前么淡定地跟沒事人似的坐著,現在時間來不及了,就這樣應付了事,還是太年輕啊。”
一位老大爺推了推老花眼鏡,雖然從他這個角度看下去,看不清鐘岳寫的是什么,但可以確定并不是什么大字,嘆氣道:“小伙子還是年輕啊,這種大賽,時間緊湊,還寫這種小字,篇幅長還不討好,真不知道他是咋想的,參賽經驗不豐富啊。”
不管其他人如何理解,鐘岳對于靈飛經的把握,有自己的思考。
唐人在眷寫此書的時候,絕對不是以書法創作的形式而作的,就是簡簡單單的抄寫經文。道家,由于老子的關系,在唐朝發展到了鼎盛。所以一些盛唐時有名的書家都篤信道教,譬如魏征、吳道子、賀知章等等。
所以鐘岳同樣不是將它當成是書法作品來臨摹,而是將它切切實實地看做是一篇道家經文來寫,虔誠地書寫。
場館之內開著空調,讓燥熱的空氣安靜了下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