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紅薯作為一種高產粗糧,在日本的價格卻很高。 島國土地資源的缺少,導致這種在華夏幾乎是爛大街、幾毛錢一斤的粗糧,在這里賣得很昂貴,但是仍然阻擋不了食客們對于它的熱衷。 走在日本的街頭,同樣可以看到賣烤紅薯的攤販,不過往往花個五百日元換來的可能就是拳頭大小的兩個紅薯,要是在華夏敢這個賣,必然無人問津了。 華夏的烤紅薯就是一個柴油桶,將桶底挖個圓洞,桶里架上鐵絲,這樣一個簡易的烤箱就做好了,不過在日本就另一番烤法了,稱之為“石烤”。長方形的鐵皮箱分成兩層,下面放炭火,上面放這一層石子,紅薯埋在石子里煨烤,這樣烤出來的紅薯表皮依舊是原色的,但是剝開來,里面香甜軟糯。 然而一夜之間,整個東京的紅薯都賣瘋了。 本來就是冬末時分,如今科技發達,運輸便利,紅薯成了一年四季常有的食品,但是天氣漸暖,已經過了那個最佳的吃烤紅薯的季節,只是這種思維,就在那幅飄滿全東京的書法作品下,改變了。 “老板,來兩個烤紅薯。” “對不起,今天的貨賣完了。” “老板,您這里有紅薯賣嗎?” “抱歉,沒了。” 回來吧,番薯烤好了。 雖然在異國他鄉,但是這一句煽情的文字,加上書法的感染力,讓在異國他鄉漂泊的華夏游子們忽然心臟一縮,有一種莫名地悸動,想要吃紅薯。 看到那句話的時候,他們仿佛聽到了在海的那一邊,有親人,有朋友,有故鄉,再對他們喊著:“回來吧,番薯烤好了。” 誰沒有童年?誰的童年沒有在泥巴里挖坑烤紅薯? 或許在異國他鄉,為了生存,為了求學,被命運,被這個時代壓得不堪重負,然而這一句話,給了他們力量,卻又讓人淚奔。 不少華夏游子買上一兩個紅薯,坐在街頭,看著滿屏的書法,聽著私人電臺里時不時插播的華語新聞,當地市長一度以為這是被某種紅色力量策動了,嚇得要采取措施立馬制止,然而一位“小哪吒”坐在市政廳的沙發上,吃著烤紅薯,這才讓官方人員未動一兵一馬,任由這股被帶起的紅薯風越傳越廣。 “歐陽閣下,因為這件事情,導致日本紅薯價格陡增一倍,造成惡劣影響,您看……” “田中知事若是覺得影響惡劣,我不介意從華夏拉幾百噸紅薯過來擴大一下農糧市場?” “別。這個還是算了。我們有嚴格的質量把關標準,還是不勞煩歐陽閣下了。” 歐陽國軍笑了笑,“那就告辭了,對于家里小孩子玩鬧造成的不必要困擾,我替他們像您道歉賠個不是。” “哪里哪里。我們十分歡迎有新的國際資本投入。” 歐陽國軍帶上帽子,走出了市政廳。看著那廣告上的書法作品,喃喃自語道:“真是胡鬧。年輕人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