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終 ◇-《白雪歌》
第(1/3)頁
◎百科周檀◎
終百科周檀
周檀(xxx-xxxx), 字霄白,號白雪。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國北胤時期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
【少年波瀾】
周檀生于胤德帝安悅年間(具體年份不可考,據后世人轉引史料, 結合其父身份, 應接近凌霄軍蕭越將軍彭城戰死[1]的安悅十一年)的臨安, 父為凌霄遺將周恕, 母出身金陵白氏,為世家子弟。
周檀少時機敏聰慧, 過目不忘,少年得志,亦有過年少輕狂歲月。直至德帝平溪二年,周檀父母雙死于賊匪意外, 家門就此敗落。十五歲的周檀帶弟弟周楊入汴都,投至遠親任家門下, 開始發奮苦讀。
永寧十二年,周檀年滿十七,在汴都春考中一鳴驚人,連中三元(三元連中者在科舉史中屈指可數, 可考胤史中僅此一人), 拜入時任宰輔顧之言門下,開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周檀外放時期,政績卓著,歷任平江簽判、揚州通判, 在平江府(今江蘇省蘇州市)為官時清名最盛, 據齊人《周霄白考》[2]記載, 其調任時有百姓以萬民傘相贈, 在《春檀集》六十九首中,亦有清晰的“不復德音笑姑蘇”為佐證。
永寧十四年末回京后,被授為典刑寺卿。
【坎坷官途】
永寧十五年初,胤德帝不顧群臣反對,執意修建燃燭樓[3]于東門,燃燭一案自此而興。
燃燭案實際上是德帝猜忌顧之言而開展的朝堂清理活動,周檀作為顧之言的得意門生,下獄受刑,負重傷(此傷延綿日久,后周檀早逝,或與此息息相關)。
燃燭一案牽連大小官員四百余人,死于獄中的不下半數,顧之言的親近門生被清除殆盡,只有周檀向德帝斷尾求生,寫下了著名的《燃燭樓賦》[4],成為其政治生涯中最大污點。
周檀出獄后一心為孤臣,轉任刑部侍郎,立即遇刺,命懸一線,德帝賜婚后幸而痊愈。自此拋棄清流做派,大肆羅織冤獄、掃除異己[5-6](是否能夠定性為清掃運動爭議極大,一說周檀的永寧清理對象多為朝中佞臣,有五位學者針對此事有專門著述,見文末注釋)。
永寧十七年,宰輔傅慶年在與執政高則的黨爭中落敗,身死獄中,周檀在其中所起作用不詳,但應該十分重要,為了平衡朝局,德帝以涉東宮黨爭為由,將周檀貶至西境鄀州。
永寧十八年,德帝病重,周檀被召回汴都承旨。德帝駕崩后,時任皇太子宋世琰(后殤帝)篡政長達半年,汴都大亂。周檀一路護送景王孫宋世翾(后明帝)入汴都、平叛亂,并作為執旨首臣宣讀遺詔(爭議極大,相關著述見文末注釋),力保景王孫登基。
【削花變法】
永寧十九年,胤明帝即位,改元重景,因與周檀有師生之誼,起用他為執政參知,入政事堂[7]統領百官,深得器重。
重景元年六月,周檀正式拜相,成為大胤歷史上最年輕的宰輔[8]。明帝為擺脫前朝積弊,也為應對西韶尚未完全被解決的危機,閱覽過周檀變法之策后,御筆“百年之變,始于今日”[9]。
周檀認為變法首重在于重立律法之權威,托廢除前朝棠花法令之名,大刀闊斧地頒行了《削花令》,寫新政十二條,增補大胤律二十四條,除了吏治和軍制外,還在政事堂行事、民間稅收、邊關常務上施行了大膽的變革。
變法過于激進,政事堂無人附印,周檀自顧上了《世家守成臣之愚論》[10-11],筆刺舊貴族及朝中守舊一黨。手札一出,開罪無數,他全不在意,先后擢拔了毫無根基的年輕士子三十余人,為新政開路。
【二度拜相】
同年,因法典變更,汴河有百姓不滿鬧事,兼之周檀越過政事堂變法有集權獨攬之嫌,相權、君權、臺諫士大夫三方博弈,執政參知蘇朝辭與周檀不歡而散,宰執黨爭重浮水面。
壓力之下,明帝為平衡局勢,也因與周檀政見不合,罷免了周檀的宰輔職位。周檀罷相后,與明帝密談兩次,出郊深談三次,時逢昌陵炸毀之事,明帝深覺身邊無人,不多時日又將周檀秘密召回。
重景二年,周檀再次拜相,削花變法得以延續。
【重景黨爭】
周檀頒布《削花令》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重建大胤律法權威,另一方面是從吏治和軍改入手,清掃時弊。變法觸動了守舊派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對,短短一年,新舊兩黨展開了多達一百多場論辯,當時,街頭巷尾都能聽見文人學子對新政的激烈爭論。
御史臺彈劾奏本多達百封,舊黨程疏等人多次上表規勸,多名御史、諫官因反對新法被貶至地方(削花變法結束后,多人被重新起用)。
蘇朝辭五封信箋勸說周檀重新考慮變法之事(《與周霄白剖心書五》[12]),無果。籍此事由,新舊兩黨、前朝遺臣、汴都世家、臺諫二院,到宰執之爭,愈演愈烈[13]。
重景三年初,反對派中的激進分子程疏離奇身亡于京郊,一石激起千層浪,朝野內外針對周檀的反對聲浪此起彼伏、聲勢浩大。重壓之下,周檀稱病在家,不事早朝。
蘇朝辭遂上《辭狀宰輔十惡》[14],將周檀推向了輿論的最高潮,周檀叛顧門、好聲色、清異己等的舊事被重新翻出,流傳民間,有汴都百姓被煽動,為反對新法,結群攻擊周檀在汴都的府邸[15]。
周檀擢拔的年青士子內部分裂也十分嚴重,削花變法遇見嚴重滯澀。明帝在一波高過一波的輿論呼聲之下,對周檀生了猜忌,以十惡中幾條緩狀將周檀罰入詔獄。
同年冬,周檀受刑,畫押認下十惡罪狀,三個月后,明帝二次罷相,同時罷免了周檀身上的一切職務,僅留恩師頭銜(史述不詳,存疑),被免后,他攜愛妻同回了家鄉臨安。
【明泰中興】
重景四年,隨著周檀離京,政事堂宰輔之位空置四個月有余后,蘇朝辭從執政參知正式拜相,開始執掌政事堂。
次年,蘇朝辭廢除了削花變法的大部分法令,宣告了變法的正式結束。
政事堂中執政參知空置半年之久后,被暫時廢除(成帝平豐二年復設)[16]。蘇朝辭因在黨爭中斗下周檀,聲名俱佳,威望水漲船高,大有比肩前朝劉爭之勢。
重景六年秋,明帝改元明泰,朝野在蘇朝辭統領下一派清平,濯舟將軍周彥四破西韶、邊境大捷,內外通明,兼之明帝勵精圖治,一掃前朝黨爭和即位風波帶來的陰霾。
大胤迎來短暫的盛世時期,史稱“明泰中興”[17]。
【病逝臨安】
重景五年末,周檀寂寂病逝于臨安天影亭,享年三十一歲,葬于杏山坡。碑刻無名姓年份,現已不可考(一說在今浙江省杭州市郊留有周檀舊宅遺址,亦有傳聞稱其并未身死,只是隱世不出,史述不詳,現已不可考證)。
存《春檀集》[18-23]傳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如《四月十七日杏花春夜》《夜削竹骨感懷作》《春歸》《如夢令人間天青雨澤》《清溪悼舊》等,辭藻清麗,襟懷廣博。
因十惡罪狀,名列北胤佞臣傳首位[24],但史學界從南胤開始就對此存疑。南胤天承五年,胤景帝將周檀從《胤史佞臣傳》中除名,一應史料移入《胤史名臣列傳》。
移名翻案之事成為千古絕響,直至南胤亡國后,史學界還在就周檀“移名翻案”之事爭論不休,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其余史料不可考(野史記載,明帝病逝后,曾在汴都風靡一時的北胤話本小說《白雪長歌》主角原型疑似周檀,但作者佚名不可考,且書中形象與正史差異較大,故存疑)。
【歷史評價】
蘇朝辭:霄白為宰輔時宵衣旰食,然世事紛繁,非一法可變。[25]
白沙?。何嵊信f友生竹骨,愈歲愈高始潔白。[26]
沈絡:絡至晚年,思及過往,悔之未成周霄白友……其人雖則執拗生硬,不失濟世之心。[27]
……
程履之:法之變考,如器生于毋用時,檀之策早,生不逢時。[35]
楊至:胤末兵亂,削花之法當承十一,檀之罪也。[36]
徐法藍:檀雖身死,其法于后世一千二百年典刑量律多有參詳,此不世之功。[37]
……
美籍華人歷史學家劉昌平《北胤四百年》:……周檀此人,之所以能夠引起海內外學者的極大興趣,除了他著名的“削花變法”,還有其人生平。燃燭樓叛師門寫賦、刑部屠殺異己、從西境回京突兀成為執旨之臣……樁樁件件本該成為政敵抨擊的事件,都在后續消弭無聲,與他同在朝堂為官的那些人,與他斗得雙眼通紅,卻從未將這些事拿出來做過攻訐的證據……歷史學家認為,其中必有隱情,但隱情不可知,史料又欠缺,其人究竟如何,成為鏡花水月、可望不可得,怎能不引發眾人探究欲?[97]
d大歷史學系教授馮具然《大胤風流人物志》:政通兩胤,不取沽名,真小人,真君子。[98]
d大歷史學系副教授曲悠:
《金石不死周檀傳》:……歷史對人經常是不公平的,人們所能記住的,不過是傳言最廣、最深入人心的那一點,“風流”“奸佞”“賣國賊”,一詞就可以蓋棺定論。除了研究者,不會有人知道他們一生都在追求什么,更可憐的,在史書中僅留下了只言片語,連研究者都不會有。
假設我從不曾了解周檀,就算我讀了那一句“夜削竹骨做鋒刃,我生金石不死心”,深覺震顫,還是不能徹底擺脫污名帶給他的深刻印象。
那么我不會深究被歷史埋沒的錯漏,沒辦法從寥寥無幾句的史書中拼湊出真實,也做不到僅憑他的詩句就為他翻案。
世界上將不會有人知道他曾經如修竹、如鋒刃、如白雪、如詩篇地活過,歷史的河流那么長,零落在岸邊的風骨無人收殮,輕飄飄地便被遺忘了。
是世人負他。
是世人負他們。
……
史料不足,或許研究者一輩子都不能為研究對象在歷史的笑談中翻案,但我們的夙命仍是求索。
他們應該被銘記的,如果被誤解、被摧折就是他們的命運,我愿意為他們捧劍在河邊長跪一千年,縱流言如刀,亦不畏懼。
哪怕是為了歷史人物偶爾睜開昏睡的眼睛,能夠在萬世之后一遇“大圣”。
旦暮相對,因獲知己,喜不自勝。
……
《檀考二十五》:……皇權選中文官集團共治天下是歷史必然,說到底,文官集團對皇權的約束,還是更多出于運氣,碰見宣帝和明帝這樣的君主,就能行威懾。碰見德帝一心執拗于燃燭樓,也只好暫且忍氣吞聲,沒有辦法。這種軟硬隨上位者浮動的特質比起“有錢就能造反”“有兵就能造反”好操控許多,其實上位者后來能被文官集團威懾,也是因為太過在乎自己的身后名和眼前的穩定性。
皇帝讓步,文臣便逼近,逼近時意見不一,于是黨爭生。帝王為平衡朝局,眼睛半睜半閉,韓非子“異論相攪”的把戲從未停息,文官集團在盛世時亦能打得頭破血流,無人讓步。
這種制度有根本缺陷,只要存在,就不可能消滅,任憑臣子有多么崇高的政治理想。
……
道德其實并非枷鎖,之所以成為禁錮文官集團前進的工具,是因為他們的道德還不夠純粹。世間諸人無一不有私心,愿意犧牲自己為天下的人少之又少,而能將這種帶有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犧牲做得有價值的人就更少了。
但是歷史上從不乏這樣的人。
或許他們私德有虧,太過局限,跳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看不見制度缺陷,甚至自己也因缺陷落入利益的糾纏中……但無論他們的身后名如何,他們是真真切切愿意為理想主義的洪流赴死的。
周檀就是這樣的理想主義者。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縱然世人對周檀的誤解頗多,但只要考其生平,就會和我一樣,覺得這句詩是最能夠配得上他的注解……白雪曲高和寡,但他所有的研究者,都陪他同赴了一趟歷史的洪流。
洪流裹挾人去,無能為力,但他的存在,就是在昭示一句——就算我們同在這條長河之中,也能親手去為命運掌舵。[99]
……
重景五年末,周檀寂寂病逝于臨安天影亭,享年三十一歲,葬于杏山坡。碑刻無名姓年份,現已不可考(一說在今浙江省杭州市郊留有周檀舊宅遺址,亦有傳聞稱其并未身死,只是隱世不出,史述不詳,現已不可考證)。
存《春檀集》[18-23]傳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如《四月十七日杏花春夜》《夜削竹骨感懷作》《春歸》《如夢令人間天青雨澤》《清溪悼舊》等,辭藻清麗,襟懷廣博。
因十惡罪狀,名列北胤佞臣傳首位[24],但史學界從南胤開始就對此存疑。南胤天承五年,胤景帝將周檀從《胤史佞臣傳》中除名,一應史料移入《胤史名臣列傳》。
移名翻案之事成為千古絕響,直至南胤亡國后,史學界還在就周檀“移名翻案”之事爭論不休,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其余史料不可考(野史記載,明帝病逝后,曾在汴都風靡一時的北胤話本小說《白雪長歌》主角原型疑似周檀,但作者佚名不可考,且書中形象與正史差異較大,故存疑)。
【歷史評價】
蘇朝辭:霄白為宰輔時宵衣旰食,然世事紛繁,非一法可變。[25]
白沙汀:吾有舊友生竹骨,愈歲愈高始潔白。[26]
沈絡:絡至晚年,思及過往,悔之未成周霄白友……其人雖則執拗生硬,不失濟世之心。[27]
……
程履之:法之變考,如器生于毋用時,檀之策早,生不逢時。[35]
楊至:胤末兵亂,削花之法當承十一,檀之罪也。[36]
徐法藍:檀雖身死,其法于后世一千二百年典刑量律多有參詳,此不世之功。[37]
……
美籍華人歷史學家劉昌平《北胤四百年》:……周檀此人,之所以能夠引起海內外學者的極大興趣,除了他著名的“削花變法”,還有其人生平。燃燭樓叛師門寫賦、刑部屠殺異己、從西境回京突兀成為執旨之臣……樁樁件件本該成為政敵抨擊的事件,都在后續消弭無聲,與他同在朝堂為官的那些人,與他斗得雙眼通紅,卻從未將這些事拿出來做過攻訐的證據……歷史學家認為,其中必有隱情,但隱情不可知,史料又欠缺,其人究竟如何,成為鏡花水月、可望不可得,怎能不引發眾人探究欲?[97]
d大歷史學系教授馮具然《大胤風流人物志》:政通兩胤,不取沽名,真小人,真君子。[98]
d大歷史學系副教授曲悠:
《金石不死周檀傳》:……歷史對人經常是不公平的,人們所能記住的,不過是傳言最廣、最深入人心的那一點,“風流”“奸佞”“賣國賊”,一詞就可以蓋棺定論。除了研究者,不會有人知道他們一生都在追求什么,更可憐的,在史書中僅留下了只言片語,連研究者都不會有。
假設我從不曾了解周檀,就算我讀了那一句“夜削竹骨做鋒刃,我生金石不死心”,深覺震顫,還是不能徹底擺脫污名帶給他的深刻印象。
那么我不會深究被歷史埋沒的錯漏,沒辦法從寥寥無幾句的史書中拼湊出真實,也做不到僅憑他的詩句就為他翻案。
世界上將不會有人知道他曾經如修竹、如鋒刃、如白雪、如詩篇地活過,歷史的河流那么長,零落在岸邊的風骨無人收殮,輕飄飄地便被遺忘了。
是世人負他。
是世人負他們。
……
史料不足,或許研究者一輩子都不能為研究對象在歷史的笑談中翻案,但我們的夙命仍是求索。
他們應該被銘記的,如果被誤解、被摧折就是他們的命運,我愿意為他們捧劍在河邊長跪一千年,縱流言如刀,亦不畏懼。
哪怕是為了歷史人物偶爾睜開昏睡的眼睛,能夠在萬世之后一遇“大圣”。
旦暮相對,因獲知己,喜不自勝。
……
《檀考二十五》:……皇權選中文官集團共治天下是歷史必然,說到底,文官集團對皇權的約束,還是更多出于運氣,碰見宣帝和明帝這樣的君主,就能行威懾。碰見德帝一心執拗于燃燭樓,也只好暫且忍氣吞聲,沒有辦法。這種軟硬隨上位者浮動的特質比起“有錢就能造反”“有兵就能造反”好操控許多,其實上位者后來能被文官集團威懾,也是因為太過在乎自己的身后名和眼前的穩定性。
皇帝讓步,文臣便逼近,逼近時意見不一,于是黨爭生。帝王為平衡朝局,眼睛半睜半閉,韓非子“異論相攪”的把戲從未停息,文官集團在盛世時亦能打得頭破血流,無人讓步。
這種制度有根本缺陷,只要存在,就不可能消滅,任憑臣子有多么崇高的政治理想。
……
道德其實并非枷鎖,之所以成為禁錮文官集團前進的工具,是因為他們的道德還不夠純粹。世間諸人無一不有私心,愿意犧牲自己為天下的人少之又少,而能將這種帶有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犧牲做得有價值的人就更少了。
但是歷史上從不乏這樣的人。
或許他們私德有虧,太過局限,跳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看不見制度缺陷,甚至自己也因缺陷落入利益的糾纏中……但無論他們的身后名如何,他們是真真切切愿意為理想主義的洪流赴死的。
周檀就是這樣的理想主義者。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縱然世人對周檀的誤解頗多,但只要考其生平,就會和我一樣,覺得這句詩是最能夠配得上他的注解……白雪曲高和寡,但他所有的研究者,都陪他同赴了一趟歷史的洪流。
洪流裹挾人去,無能為力,但他的存在,就是在昭示一句——就算我們同在這條長河之中,也能親手去為命運掌舵。[99]
……
重景五年末,周檀寂寂病逝于臨安天影亭,享年三十一歲,葬于杏山坡。碑刻無名姓年份,現已不可考(一說在今浙江省杭州市郊留有周檀舊宅遺址,亦有傳聞稱其并未身死,只是隱世不出,史述不詳,現已不可考證)。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