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章、自私-《雷王》
第(3/3)頁
對自私作如此界定,也許仍然沒有概括人們使用該概念的全部本質特征。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對自私這一概念,必須作多角度、多層次的、動態的整體把握。為此,就必須將對人的主觀意識、動機與客觀行為兩方面的研究結合起來。
并且,自私其實不是絕對的,只是相對的。。。。。。。
自私的相對性意義之一,是指自私相對無私(大公無私)而言。
沒有自私,便無所謂無私,反之亦然。它們是一對矛盾,相互依存。
一些思想家們認為,支配人處理與他人、社會利益關系的一個原則、規律是“利己”(自私),在處理與他人、社會的利益關系時,人只有一種觀念、意識、動機,那就是“為自己”,人不會為別人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幸福。
即便有人在客觀上表現了有利他人、社會的行為,甚至這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為代價,那也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同情心、滿足自己愛惜榮譽的沖動的需要,
早些年,我國一些青年人曾討論人生價值問題,著名的潘曉也談到了自私的問題,認為,即使是被人們稱為崇高的大公無私者,那也不過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
人的行為的客觀效果,客觀上有利于他人、社會,我們總要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問題,“主觀為自己”這個事實是對社會毫無實際影響的,而“客觀為別人”則對社會的影響是很大的。這就是利他主義的無私性”。
黃不息每每想到這個,都覺得自己很偉大啊,哪里有什么自私,他甚至都為林森考慮呢。他要搶軒轅劍,林森就搶王者之劍,不是很好么?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