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樞之要(八)-《大唐新秩序》


    第(2/3)頁

    可惜天寶之后,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御史臺近乎廢弛,御史官銜往往只能作為對官員的加銜來使用,與散階榮銜沒有什么區別了。

    因此。李誠中在詳細了解了大唐的御史臺制度后,當即感覺很贊,準備沿用這一體制,也就是李誠中提出的重塑御史臺。

    李誠中準備留給李茂貞的官職就是御史大夫,總掌監察事務,負責糾劾百官。但考慮到李茂貞的學識水平,特意從幽州調了兩個原燕王長史府主管法令的官員來輔佐他,出任御史中丞。

    御史臺需要依法辦事,可是大唐只有一部《永徽疏律》,如果依照后世的標準來看的話,《永徽疏律》包容萬象,卻失于細則,也就是說,有原則沒標準,有依據沒措施。同樣的案子,可以從各個角度對其進行詮釋,而且都說得通,這樣的法典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人為因素在判案上占據了很重要的比例。

    針對這種情況,早在營州時代,李誠中就組織人手將永徽律進行拆分,擬定各方面的專用法律,充實和擴*律的內容,盡量縮小認為因素判案的空間。如今的幽州,以“法令”、“條令”、“準則”為后綴的法律已經多達數十部,只要將這些東西搬到洛陽來,修改一下名稱,大唐的法律體系就算基本上搭建起了框架――除了缺少憲法,這一點,李誠中已經讓吳中佐自幽州起身趕赴洛陽。

    除了重塑御史臺外,李誠中加在李茂貞肩上的擔子不小,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改制御史臺。御史臺分臺院、殿院和察院,臺院掌糾察中央百官,殿院掌糾察官員禮儀,察院則負責巡察地方官員。這樣的機構劃分其實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分權,防止御史臺形成一言堂。但李誠中覺得,有了各個御史并立查案的“委員會”制度,再這么分權就很沒有必要了。所以他打算三院合一,令御史臺以一個完整而統一的面貌出現。

    在御史臺下,按照各道分別劃分有司,另外追設一個中樞司,專門負責監察中央官員的任務。各司向所負責的片區派出御史,將職權和范圍相對明確下來。

    過去的御史臺,也向地方派駐御史,一道設一觀察,數州設一巡察。但這種方法有幾分高高在上的意味,不是很接地氣。巡察御史在某一州縣待個半年,然后就立刻換地方,到下一個州縣再待半年,對于地方官員的威懾效果確實有,但實際糾察力度卻不大。另一方面,高高在上的觀察使又權力過大,很容易造成干擾地方政務的現象,天寶以后,很多觀察使實際上成為了一道的最高政務長官,甚至演化成為節度使,反而將自己的本職給丟掉了。

    李誠中的改制主要就是針對這一點而來的,總體而言,就是六個字:常駐、輪換、專一。比如河北道,專設河北觀察使衙門,道以下,各州再設監察使衙門,乃至各縣均設巡察使衙門。這就是常駐的意思,也就是讓御史臺從中央和道一級,直接常設到縣,這樣的舉措,與李誠中在河北的官制是一脈相承的,核心思想就是處置權下移。

    為了防止御史臺衙門在一地時間太久而與地方官員勾結,每三年一輪換就成為了必然,從一道觀察使開始,直到縣里的巡察使,無論品級大小,三年必然調換一個地方,這就是輪換制度。

    至于專一,言簡意賅,就是專一于監察事務,而不可參與地方政務,說白了,御史就要專心干御史的工作,別想著對地方事務指手畫腳,否則監守自盜起來,監察事務就成了擺設。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