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慚愧與苦惱-《往事百語①》
第(3/3)頁
記得初來臺灣時,有一天有人告訴我:一位同參道友對我的照顧不周,表示非常不滿,要找我抗議。我知道以后,心中充滿“慚愧與苦惱”,想到數十年患難與共來臺,必定自己有得罪他的地方,所以我就注意改進,加倍對他關心友好,結果后來彼此一直如兄弟般往來。
蕭師姑是非常善于烹飪的高手,每次我請她為客人準備宴席時,總是心懷“慚愧”,感念她的辛苦,同時也自覺“苦惱”,因為自己事情忙碌,無法親自掌廚,經常給她帶來辛苦,所以頻頻感謝、贊美。我每次到各別分院巡視時,不先到佛殿拜佛,總是到廚房向義工表示感謝;我每次請學生出坡勞作時,也經常用感謝的語氣跟大家說“這件事非得要你們幫忙才行”……由于“慚愧”的感謝,“苦惱”的求助,往往能獲得大家更多的幫助。
對于徒眾,我也經常感覺“苦惱”,因為沒有給大家好因好緣,不能讓每位弟子都能發揮潛力,所以感到“慚愧”萬分。在佛光山,我設立良好的福利制度,讓他們在教育、深造、度假、醫療、退休等方面都能得到最佳的保障。所謂“身安則道隆”,如今看到一千余位出家弟子們能在道業上精進不懈,是我最安慰的事情。
同參道友和一些信眾常說我是調和高手,都找我去排難解紛,甚至于兄弟分家、夫妻不和,我都去。其實,秘訣無他,只在于我抱持皆大歡喜的想法,并帶著“慚愧與苦惱”的態度,先說好話,多陳己過,對別人多加尊重,因此一些暴戾氣氛的情形,我都能迎刃而解。
多年來的人事歷練使我深深感受到:一個人只要把“慚愧與苦惱”培養成為自己血肉的一部分,把“慚愧與苦惱”表現在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之中,必定能廣結善緣、增長品德。慚愧自己的無知、慚愧自己的無德、慚愧自己的無能、慚愧自己的不足,因而具有苦惱的自謙,益己又益人,何樂而不為呢?
《法華經》中有一位常不輕菩薩遇人即行禮拜,并且說道:“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將來皆當作佛?!庇捎谒劢僖詠?,心中常懷“慚愧、苦惱”,所以不但擁有“常不輕”的美名,也成就了日后的佛道。世親菩薩本來學習小乘佛法,有一天他無意中接觸到大乘經典,當下慚愧,苦惱過去以小謗大的過失,欲以割舌來懺悔前愆,后來在胞兄無著菩薩的勸導下,寫下許多不朽的大乘論典,裨益了后世無數的眾生。古圣先賢秉持慚愧、苦惱的美德,在弘法利生上兢兢業業,精勤勇猛,吾輩凡夫慧淺德薄,怎能傲慢懈怠,無所用心呢?
如今我年七十又三,懷著“慚愧、苦惱”的心情,期待自己能在菩提道上更加努力,把握快速飛逝的時間,將和平的理念貢獻世界,將佛法歡喜布滿人間,則于愿足矣!
(一九九九年四月)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