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又過了幾分鐘,巨幕右上角又閃出幅新的電子云圖。 這次是銣原子的。 銣原子共有37個核外電子。 任重看到了更多“水滴”。 他一咬牙,點擊暫停,然后放大右上角的畫面,將其占滿巨幕,再進一步放大。 他在銣原子立體電子云圖里的每一個“水滴”中,都看到了正二十面體。 任重深吸口氣。 他調整了檢測系統的操作規程,用偏振激光去照射銣原子。 但無論他如何照射,無論電子云如何偏轉,或大或小的正二十面體依然存在于每一個組成電子云的“水滴”中。 任重一咬牙,選擇了二氧化三鐵的分子,繼續光子成像。 更復雜的化合物分子電子云出現了,但正二十面體結構依然存在。 最后,他調整了采樣機的操作規程,要求捕獲空氣中的氫原子。 八分鐘后,巨幕上顯示出了氫原子的立體電子云圖。 一個肉眼可見的正二十面體佇立在巨幕上。 氫原子核靜靜地懸浮在正二十面體的幾何中心處。 任重癱軟坐倒在椅子上,腦子里嗡嗡作響。 為什么是正二十面體? 有什么特殊的含義? 在數學的領域中,萊昂哈德·歐拉證明了正多面體的極限就是正二十面體。 它是怎么出現的? 束縛電子的是庫侖力,也就是原本的四大基本相互作用之電磁力。 只能是不同尋常的電磁力賦予了電子以特殊性,才最終導致了這結果。 但基本相互作用力怎么會變得不同尋常呢? 早在公元1979年,人類科學家就完成了電弱統一理論的建立,證明了電磁相互作用與弱核力相互作用是同一種力的一體兩面。 學者們將原本的四大基本相互作用縮減為三項,分別是重力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與弱電相互作用。 出現異常的弱電相互作用就是構建出宇宙萬事萬物的三項基本相互作用力之一。 它永恒存在,不可動搖,是組成人類科學觀的底層真理。 但現在,它被寫入了信息片段,像兩個人交談的聲音,又像奔行于光纖線里的光信號。 它的存在形態變成了傳遞信息的介質。 它直接作用在原子層面,將信息釋放出來,變成了光刻機的光束,又或者磁帶刻錄機里的磁針中涌動的規律電磁信號,在原子結構層面上直接繪制信息,并最終“畫”出了這些正二十面體。 怎么做到的? 影響范圍到底有多廣? 這是我采樣樣本不夠造成的偶然嗎? 在接下來的一整個下午里,任重一直在不斷的測試再測試。 他表現得仿佛只是單純地好奇,偽裝成了一個勤勞的分析實驗員。 他至少測試了分別來自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數百個不同的原子、分子樣本,沒有例外。 他得出結論。 在整個源星上,弱電相互作用都被扭曲了。 物理規則從底層開始便被篡改了。 扭曲的物理規則影響著源星上的每一個原子。 這個星球上的電子不再遵循不可測定律。 墟獸、晶片、礦源石、人類短暫的壽命、橫亙星球的巨大無形人體生物鐘、降世魔嬰里保留的死者記憶碎片信息、晨輝礦區的誕生…… 這種種一切自己不能理解的異常,很可能都與正二十面體的存在有關。 通過曾使用過一次的信息流干擾彈,任重也已知信息流的存在。 信息流與異常的弱電相互作用之間的關系又是什么關系? 會不會這才是宇宙中的常態,地球上的物理規則才是異常的呢? 任重這個來自21世紀的化學與生物雙料博士陷入了莫大的迷惘,以及恐懼。 他內心深處發出了科學家永遠不該發出的哀嚎。 不! 這不科學! 他心底也生出了革命者永遠不愿產生的念頭。 我的敵人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我連看都看不懂,我能戰勝祂們嗎? 源星上的人類知道電子云本來的形狀嗎? 顯然是不知道的。 因為組成他們身體的原子里,必定同樣也有正二十面體,就像水里的魚永遠不知道自己在水中。 否則,這副明顯不正常的立體電子云圖也不可能如此大大咧咧地出現在自己區區一個底層開掘工眼前。 這物理規則不同的宇宙空間到底有多大? 源星大氣層內? 整個行星系? 還是更遙遠的廣袤的宇宙空間? 他這次是來“借”礦源石的。 他只想當個偷金幣的小偷,沒想到卻發現了海賊王的寶藏。 但他的手卻沉重得連一枚硬幣都拿不起。 上帝真的不擲骰子了。 7017k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