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獨樹一幟-《帝國風云》
第(1/3)頁
受技術不足影響,德軍在發展轟炸機的時候,采取了跟蹤戰略,即根據中國轟炸機的性能來確定新式轟炸機的性能指標。
顯然,采取跟蹤發展戰略的不僅僅是轟炸機。
事實上,在冷戰期間,德軍在大部分軍備項目上采取的都是跟蹤戰略,即便是戰術航空兵的戰斗機也不例外。
要知道,在噴氣式戰斗機發展到第四代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與中國相比的差距就顯得非常明顯了。關鍵就是,在采取跟蹤戰略的時候,德軍不可能掌握技術主動權,也就無法為新式武器裝備確定技術標準,只能夠進行針對性的發展,從而在以新技術為根本的競爭中難以超越中國。
當然,這并不表示德軍在所有裝備的研制工作中都采用了跟蹤戰略。
事實上,在某些領域,德軍就算沒有領先優勢,也具有鮮明的個性與特點,并沒有跟隨中國的步伐前進。
只是,德軍在大部分裝備項目上采用的都是跟蹤戰略。
當然,這兩種發展方式在帝國海軍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相對而言,在冷戰期間,中德軍事力量中,實力對比最為懸殊的就是海軍。
問題是,即便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是典型的大陸型國家,而且處于被中國包圍的尷尬境地之中,德軍也需要一支海軍,至少是一支能夠在大洋上給中**隊制造麻煩,最好是能夠與中國海軍抗衡的強大海軍。
當然,帝國海軍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帝國的國力無法支持所有軍兵種全面發展。
說白了,帝國需要一支強大的陸軍來控制歐洲大陸。需要一支強大的空軍在未來戰爭中支持陸軍作戰、以及對中國構成戰略威脅,而帝國的國力并沒有強大到在支持建立起強大的陸軍與空軍之后。還能夠打造出一支能夠與中國海軍匹敵的強大海軍,因此帝國就必須在國防建設上有所取舍。
大戰結束之后,受現實局面影響,特別是英國加入了以中國為首的同盟集團,德意志第二帝國不得不暫時放棄海軍。
當然,關鍵還是,在進行戰后重建的同時,帝國無力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
整個五零年代,帝國海軍一直在吃老本。即以維系在大戰期間建立起來的艦隊,并且保證艦隊正常運作為主。
在這十年間,帝國海軍唯一的投資就是發展核潛艇。
有趣的是,這也與中國海軍有關。
這就是。中國海軍在戰后率先建造了核潛艇。而且立即認識到了核潛艇的價值,隨后開始大力發展核潛艇。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帝國海軍認識到了核潛艇的重大價值。
當然。對帝國海軍來說,核潛艇不僅僅是一種更加有效的破交武器,也是一種可靠的戰略威脅力量。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