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最后的努力-《帝國風云》
第(3/3)頁
問題是,這場戰爭從根本上動搖了帝國當局的統治基礎。
這就是,帝國民眾必須在“大炮與黃油”之間做出選擇。
如果在一百年前,在德意志第二帝國剛剛贏得了色當會戰的勝利,德皇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成為帝國皇帝的時候,這套政策肯定能發揮作用,沉浸在愛國主義思潮中的帝國民眾肯定會支持政府發動的對外戰爭。
問題是,一百年足夠改變很多了。
帝國公民看到的并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從對外戰爭中獲得的好處,而是在大陸的另外一端,一個建立還不到七十年的國家,通過現代化建設成為了世界頭號強國,而且這個國家的數億公民都過著富足的生活。更加重要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個國家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共同戰勝了強敵。在戰后的三十年間,這個國家的民眾收入增加了好幾倍,而德意志第二帝國則是另外一番景象。
不可否認,這些見識導致仇華情緒在德意志第二帝國迅速蔓延。
只不過,也同時讓越來越多的帝國公民認識到,對外戰爭帶來的不是繁榮,也不會為民眾提供更多的面包。
顯然,大部分帝國公民都認識到,既然有資源去發動戰爭,為什么不能用來改善生活?
結果就是,巴爾干戰爭不但沒有能夠緩解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內部矛盾,反而因為巨大的戰爭開支,導致帝國的經濟環境嚴重惡化,并且對幾乎所有帝國公民造成了影響,讓帝國公民的生活變得更加艱難。
到八零年代末,帝國的平民要想吃上一塊真正的白面包都成了奢望。
根據后來公布的資料,在一九**年,德意志第二帝國消耗掉的黃油中,有百分之八十是通過化工合成的。當時,一個帝國普通家庭的收入,只夠養活四個人,一名帝國工人的月薪只夠在市場上購買六十公斤面粉。
顯然,德意志第二帝國造了足夠多的大炮,卻沒有生產出足夠多的黃油。
受此影響,德意志第二帝國不得不在一九**年開始實施食品管制法,并且逐步取締了市場買賣,由政府為民眾分配食物。
要知道,在其他實現了工業化的國家,只會在戰時實施配給制。
當然,國內經濟環境惡化導致的民眾生活水平降低,成為了推動德意志第二帝國實施全面改革的主要動力。
一九八六年,赫岑道夫當選帝國首相,成為了帝國進行改革的重大標志。
赫岑道夫能夠當選首相,也與其競選口號有關,即他發誓將在任期內結束造成了重大傷亡的巴爾干戰爭,并且會推動政治改革,擴大聯邦國會的權力,縮小社會貧富差距,改善民眾生活。
不可否認,赫岑道夫很有才干。
只是,他當選首相的時間太晚了。rq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