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操之過急-《帝國風云》
第(3/3)頁
要想贏得大選,就必須推出一些能夠為老百姓帶來實際好處的政策。
政治上的需求,讓赫岑道夫在一九**年底做了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一件改變了帝國命運的事情。
這就是,實行以市場化為核心的全面經濟改革。
名義上,德意志第二帝國是市場經濟國家,但是實際卻并非如此,而且正與持續了三十多年的冷戰有關。
冷戰期間,鑒于綜合國力不如中國,德意志第二帝國在經濟上采取了國有化策略,即以國家控股的方式來控制對國民經濟有著重大影響力的企業,并且在此基礎上,構建了數十個國營集團。
當然,企業國營化并不是在冷戰時期開始的。
早在大戰期間,為了戰爭需求,德意志第二帝國就把像克虜伯軍事工業集團、德意志船舶建造集團、西門子電氣工業集團、蔡司光學設備公司、梅塞德斯集團、寶馬公司等大型企業收并國營。
戰后,德意志第二帝國當局并沒有放棄國營政策,而是加強了對主要企業的控制力度。
到赫岑道夫上臺的時候,國營企業在帝國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已經超過了百分之六十,而且控制著帝國最大的一百多家企業。
不可否認,在冷戰中,這些國營企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問題是,國營企業的弊端也表露無余,即運行效率低下,**嚴重等等,而且國營企業以重工業為主,以軍事工業為核心,長期霸占著大量資源,導致以輕工業為主的民營企業很難得到發展。
赫岑道夫面對的問題就是民眾得不到足夠的生活用品。
顯然,要想改變這一局面,唯一的辦法就是破除國營企業對資源的壟斷,讓以生產民用品的私營企業得到發展。
不可否認,帝國必須進行經濟改革,也必須廢除以國營經濟為主的模式。
問題是,赫岑道夫這一步走得太急,也邁得太大了。
按照赫岑道夫提出的改革方案,他將在一年之內,把占國營企業總量半數的非軍事企業轉變成私營企業,并且鼓勵這些企業生產民用商品,并且在五年之內把除了核心軍工企業之外的所有國營企業轉化成私營企業。
顯然,過快的改革速度,只會導致混亂。
實際情況也正是如此,赫岑道夫猛的踩了一腳剎車,讓德意志第二帝國這輛高速行進的戰車當場翻車。(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小說閱讀(readnovel。)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