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朱瞻墉神色之認真,道:“農人不認識字,朝中官員又多為寒窗苦讀書生,沒下過地……不過,我送來了一份。” “胡鬧,你以為朕要編修一部什么樣的書!” 朱瞻墉能明白朱棣如何生氣,自己下沒下過田,他還不知道?自幼雖不在朱棣身邊,可也是錦衣玉食,編修農事,豈不誤人子弟。 說起來,這還得感謝肆,至于解釋從來不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可……可是,我真的寫了。” 朱棣一臉詫異接過去,翻開泛黃紙皮書封,入眼赫然乃農桑二字,首篇乃五谷之首稻篇。 字里行間雋秀字跡,仿佛自己化身田間耕種之農人。 心中細細讀來。 “種稻,稻種要浸泡過才能發芽,浸稻種日期,最早在春分前,最晚在清明后,浸泡時需用稻桿蓋住,待到發芽,將其移至農田中,再待到秧一寸高之時,方可拔起,栽種于水田中,早的七十日可收獲……” 頭尾是道。 朱棣也不懂種稻,并未輕易相信,肅著棱利臉龐看向身后宦官:“去應天府,找兩個司農官來。” 文官們不知發生何事,垂首等著,這樣氣氛反而嚴肅。 兩個司農官沒有提前被知會,看完相視一眼,迷茫無措道:“陛下,此乃種植稻谷步驟呀?” 朱棣眼底微不可查閃過震驚。 連農桑之事也知道?可瞻墉何時種過農桑,縱然常年耕種的農人,也未必記住了農時。 朱瞻墉怕他想不明白,主動承認:“這是我寫的,沒想到還是被陛下爺爺發現了,我問有經驗的農人,他們雖不識字,卻知道耕種方法,就記錄下來了,還有經濟和工藝文獻。” “經濟和工藝?” 朱棣愕然,他想編涵蓋天文地理之亙古奇書,他對經濟的了解,可以說半通不通,原因在于無借鑒典籍,這朱瞻墉也能編修出來? 未解之事,朱棣心里好奇,前人最早談論經濟之人乃管仲,可內容少之又少:“編出來了嗎,拿來朕看看?” 朱瞻墉伸手入懷里,順勢帶出一本獸皮封制之書。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