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帝要圖治-《萬歷佑明》
第(3/3)頁
金學曾想了想后就拱手道:“回陛下,臣也有他們的原因,不過臣辦官船招商行,更多的是因為福建雖然出海經商的士民多,但大多勢力單薄也沒有多大的航海能力,所以大多只能近海做些買賣,不能出海,即便大著膽子出海,也常因船小而遇還是妖風出事或者被西夷劫掠;”
“而臣想到陛下已有惠民之旨,故臣便開辦了此行,由官府組織戰船運輸這些商民出海買賣,若遇西夷來掠,則以水師擊之,若在海外經商時有西夷刁難,也能以水師威懾之,同時也增加藩庫收入。”
“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讓更多商民更愿意出去了。”
朱翊鈞笑著說了一句。
“是的,陛下!”
金學曾回道。
朱翊鈞接著就看向了在場的公卿:“朕不知道你們聽了是什么想法,但朕聽了這三撫臣的,只有一個想法:
“那就是,這惠民興實務的事還是得國家得朝廷來組織啊!”
“無論是朕還是天下官僚,想垂拱而治、袖手談心性是不行的。”
“一來,因為士民富足之后囿于求安的思想,使得他們發達后只熱衷于兼并土地求取功名;”
“二來實務辛苦,雖利國利民卻不及投機倒賣輕松而見效快;”
“三來本朝權貴官紳因廣有良田所以不必親自出海,而只與外夷合作就是;小民出海則因為本身勢單力薄,以至于出海常遇危險,也使得外夷海寇稱霸海上,所以需要官府予以更大的支持。”
“陛下說的是,本朝地大物博,故權貴官紳易耽于享樂,安于尊榮,所以才有大興之朝往往到數代之后積重難返、無運籌帷幄者,進而國滅世亂!”
“欲要惠民而興長治久安事,不能指望地方豪強,關鍵首先是天子要圖治,其次群臣既然代君親民,則也要有躬身立行,惠民于實際,而非嘴上空談。”
申時行這時附和了一句。
朱翊鈞點首,然后看向方逢時:“方卿認為呢?”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