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 工業萌芽-《萬歷佑明》
第(2/3)頁
如冒起德所言,自萬歷元年到現在,大明改革已有十多年,且已深化到改動禮法,明確用對外擴張奪外利的國策來惠民富國,故即便權貴官僚在分配制度上依舊拿走了增加的蛋糕里的大部分,但也還是難免的通過各種直接間接的方式讓百姓也跟著增加了收入。
而人有錢后,尤其是在沒有生存壓力后,就會主動追求生活上的質量,也追求人格上的被尊重和自由,乃至是更多的權勢。
百姓也一樣,所以到現在的大明,個人主義已經開始出現。
大量庶民因身上有銅錢作響,自會更關注自己,更注重享樂,更愿意消費,買各種好貨來滿足自己,也更愿意讀書去關注社會,去提升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對官吏也不完全再有畏懼之意。
除此之外,讀書之風也的確開始更加盛行,人更愿意在對自己和自己子女身上花更多錢。
大明的百姓們也一樣,尤其是江南一帶,大量庶民子弟讀書,不但男子讀,乃至女子也開始讀。
因為成規模化的紡織工業和軋染工業已經出現,大量女織工從家庭式生產變成工場式生產,再加上更好的紡織機出現,都要求女織工有一定的識字量,而便于管理。
所以,學校如雨后春筍般多了起來,女子私塾更是開始出現。
陸樹德也在一處高樓上,通過雨幕,看見了一老居士在教授許多女童讀書的場景,而一時他也不知道這是該喜還是該憂。
本來。
他是樂于見到越來越多人讀書的,但他又不禁因為冒起德的話,想到了如果讀書的人越來越多,會不會讀書人就越來越不值得被尊重了。
一種矛盾的心理,在陸樹德心里蔓延開來,就如同他支持改制但也見不得申時行等改革派越來越囂張一樣,以致于言官連風聞言事都不敢隨意風聞言事,只要被查出不實就要受到懲處。
當然。
矛盾的官紳不只陸樹德。
許多士紳大戶也因為一邊利用自己家族在學問上與人脈上的優勢,依舊享受著新政改革帶來的大部分好處,但也一邊因為新政越來越挑戰他們舊有的特權與地位而感到矛盾,不知道是該對朝廷口誅筆伐還是該歌功頌德。
他們大多數時候只能折中,一邊扭扭捏捏地說吾皇圣明善治,一邊也氣急敗壞地只針對個別官員瘋狂抹黑,到最后就變成反權臣不反皇帝,反具體某一政策,但卻又不再否定整個改制方向。
無論如何,百姓的收入增加的確促進了內需市場的擴大。
而且,清軍勾軍一事反而促進了百姓們消費,對于整個大明而言也算因禍得福。
所以,這也就直接導致工業品的需求量激增。
尤其是,棉布加工、陶瓷冶煉、農具、車輛、鐘表等器械制造和礦產開發等行業。
因為百姓們才需要工業品,而貴族們則更需要工藝品,畢竟工藝品更能彰顯高貴。
所以,工業品才能帶來大批量生產,進而導致工業化的出現。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