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朝鮮國王李昖沒有拒絕,因為在朝鮮控制國家商貨最多的其實就是他王室與士大夫,每年朝鮮出口到大明的貨物大部分都是他們的貨物,所以朱翊鈞承諾若用銀元劵就給最惠國待遇,他們自然也就答應了。 于是乎,越來越多的大明官辦實業與民辦私營產業因為大明收的進口稅低,而朝鮮又給大明過去的漢人給予特殊待遇,所以紛紛跨海去朝鮮開礦開廠,也都賺了不少。 尤其是技術門檻相對較低、對人力成本要求更高的產業,如礦產開發與紡紗還有器械組裝這些。 無錫。 “他們都要去朝鮮?” 顧憲成和顧允成在申時行請得旨意立太子后,就倍感掃興的從京師回到了家里,而顧憲成一回家就聽在家經營家業的顧玄成說起有自家許多到期老佃戶要去朝鮮,不再佃租他們的田的事來。 顧玄成回答說:“是的,江南一帶出海的百姓越來越多,一個個都在傳去朝鮮東瀛賺的錢多,還比在江南過得舒坦,哪怕是當地的官員對自己這些漢人都是客客氣氣的,也就都想過去賺大錢再回來,不想再佃租我們的田。” “為私利出鄉,這是不孝是不敬祖宗!” 顧憲成罵了一句,就道:“所以太祖亦反對百姓出縣,而設路引制度,只可惜如今已盡廢此制。” “講道理沒用,不只有去朝鮮的,還有想去東瀛的,甚至有想去緬甸的?!? 顧玄成回道。 “這就是以張太岳之學來治國理政所發生的必然之事了!” 顧允成這時在一旁說了一句,就道:“對外取利,就意味著人也會跟著往外面跑,那孝道忠道就會湮滅,世風就會敗壞!人人就會更加厭惡耕作,以至于鄉梓盡是茍利之輩,乃至整個國家也都是茍利之輩!” “沒錯!” 顧憲成頷首,就又問顧玄成:“降租降息也沒用嗎?” “也沒用!” “他們就是不想做佃農了!哪怕我們把租子降到最低,把利息降到比官辦銀行還低,他們也寧愿去官辦銀行貸更高利息的出海????!? 顧玄成回道。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