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馮夢龍就又說了幾句,言語間明顯也有想通過文學創作而被皇帝注意到的意思。 馮夢桂聽后沒有阻止,只是笑了笑,道: “仔細把眼睛熬壞了。” 江南文人多。 能做官的江南文人在龐大的江南文人基數面前,算是少數。 而通過中進士做官的,更是鳳毛麟角。 大部分江南文人只能在社會上從事其他職業,乃至沒有職業,成為游手好閑的生員。 沒錯。 江南有一大神奇現象,那便是,很多游手好閑之徒不是沒有文化的人,反而是生員舉人這些有文化的士子。 歷史上的大儒顧炎武就因此把生員和胥吏、鄉紳并列為三大害,言他們是天下游手好閑、造謠生事的主力軍,有過分的還到處耍流氓,而又因為是有文化的流氓,所以讓官府也頗為頭疼,很多時候也管不了,且破壞力更大。 現在,朱翊鈞振興文教事業,也算是通過解決大量文化人就業的問題,減少游手好閑的江南文人數量。 “這還不夠,讓他們忙起來創造的價值還不算大,得讓他們發揮更大的價值。” 游賞蘇州的朱翊鈞,這一天站在蘇州虎丘塔旁,看著遠處一庭院內,正認真抄書的江南文人們,對申時行、李成梁、王錫爵等說了起來。 王錫爵看向朱翊鈞:“陛下說的是,只是抄書,對于一些胸有錦繡的才子而言,是有些屈才,國家養士,也非只是讓其能夠抄抄書。” “江南文人泛濫,可云貴川、陜甘與遼東這些地方又很缺文人。” “朕聞云貴川許多縣,連朝廷規定名額的生員數都湊不齊?” 朱翊鈞這時說起文教水平不均衡的事來。 禮部尚書沈一貫忙道:“陛下說的是,西南西北許多地方,讀書的人本就少,然后這少數幾個讀書人往往就很容易中生員中孝廉,接著就基本上去做官了。” “他們本就出自于貧瘠之地,所以也不挑做官的地方好壞,也就很愿意早早的在中進士前就報名去關外或者海外做官。” “只是這樣一來,西南西北許多地方,能留在家鄉教書的讀書人就少,然后外地的讀書人又不愿意主動報名去那里做教諭教授。” “于是,除了幾個當地鄉宦人家自己教子女讀書,往往沒有多少人家有機會讓自己子女讀書,當地縣學府學也就湊不齊生員。” “得鼓勵江南的文人去大西南大西北!” “改土歸流,不是說把土司消滅,派流官去就行了,當地的人王化程度不提升上來,遲早還是會產生新的土酋。” 朱翊鈞隨后就道:“這樣,你們回頭議一下,提出一個完善的激勵制度,凡是去西南西北任教職的乃至定居的,都可以在俸祿上加領特殊津貼,且明確兩年或者三年后都會無條件調回到富庶大縣任正官,優秀的可以賜進士出身,升遷優先級只低于去海外任職的。” “同時,侍御司以朕的名義,寫道號召廣大士子去大西南大西北,為國家長治久安奉獻青春、做出貢獻的詔旨。” “尤其是軍籍子弟,讓他們要敢于為國家走在奮斗的最前面。” 朱翊鈞的圣訓一下達,申時行、李成梁、王錫爵等皆拱手稱是。 李成梁更是附和道:“以臣之見,如果軍籍子弟都不能先利國再利己的話,那也不配為軍籍子弟了,連帶著其家族也該被開除軍籍,而稱不上是與國同休的貴族!” 朱翊鈞點頭:“正如藺國公所言。” 李成梁這么說,是因為他已經行在先,他把自己次子李如柏已經充軍到東瀛,于軍隊基層開始歷練了。 不過。 在李成梁這么一說后,申時行和王錫爵也就更加明白,自己這倆承恩被抬入軍籍的江南士族,是得有所表率了,否則,可能真的要被踢出軍籍。 雖然這樣做,會讓自己子弟吃些苦,但如今貴軍以后,成為軍籍貴族的好處實在是太大,刑罰上不會被用酷刑,最多只是賜死不說,后世子孫就算再不成器,也會有固定工資拿,也有免費的學上,更有免費的醫療保障,一旦后世子孫有出息,升遷卻比別人更快,是真正的與國同休。 所以,他們不得不在回家后,開始要求自家子弟主動帶頭去大西南大西北。 “時杰,你舉家遷去肅州,為皇明在那里增加文脈!” “為彌補你的損失,家里的現銀,除本支急需的外,你可以全部帶走,然后家里的認購劵,你這一房可以帶走一半!” 申時行這天晚上,就將家中子弟召集起來,且對自己最小的三弟申時杰說起了自己的安排。 申時杰聽后很是詫異地站起身來道:“兄長,弟雖然在肅州做過一任經歷,但那只是走個過場而已!兄長為何如今要弟舉家遷往肅州,弟可是犯了什么大錯,要被兄長發配到這么遠的地方去?” “不是我要發配你,是我們申家作為江南軍戶,要做出表率!” “陛下要鼓勵江南廣大士子到大西南、大西北去,去振興那里的文教,防止改土歸流的成果被湮沒。” “而樞相的意思,我們這些軍戶子弟要作表率,不然不配為軍籍貴族;” “我們申家,就你這一房最年輕,又偏偏就你在大西北去過,所以,只能你去!不然,難道還要你大哥我和你二哥兩房去?”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