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申時行說后就問起申時杰來。 申時行次弟申時德這時抱怨道:“這樞相也真是,只知討陛下喜歡,卻讓我們這些江南軍戶受累。” “不得妄言!” “人家藺國公可是主動把自己次子充軍了的,而且他這樣做,也是公忠體國之舉。” “我要是在那個位置上,也會這樣主張的,既然要與國同休,就得要有所擔當!就得多考慮國家前途了,而不能像以前還是普通仕宦之家那樣想,覺得換個朝代沒什么大不了!” “而且,我們雖是軍籍子弟,但到底是文人世家,不用去前線殺敵已經很好了,不過是去偏遠之地,興盛文教而已,在那里定居,既報了皇恩不說,沒準自家子弟以后還能更容易中第,畢竟那些地方現在也沒多少讀書的。” 申時行這里說后,申時德只得拱手稱是,申時杰也理解了申時行的用意: “既是為了國家,也是為了家族,那弟遷居肅州便是,不過認購劵與現銀,府里還是多留一些吧,肅州不比江南,用到錢的地方不多。” “但肅州地方能賺錢的地方也不多,何況,你多拿些錢,也好減少你房里人的怨氣,更容易防止他們又中途逃走。” 申時行說道。 申時杰點頭,沒再多言。 “自古天下之興亡事難定,我們王家多遷些分支出去,對整個家族延續而言,是好事;” “畢竟,誰也不清楚,將來哪里會有什么大禍出現,假如江南本支有了大禍,被滅了族,至少你們遷去建昌衛(西昌)這一支還能存續;” “于國而言,多分遷一些士子去根基未穩之地,也利于國運存續。” “不只是我們這樣的人家要分遷,皇族接下來也要分遷。” “所以,衡兒,你作為長房長子,應該代表王家站出來,先做表率,帶著你這一房子弟去建昌衛安家。” 王錫爵這時也對自己兒子王衡囑咐起來,也如申時行一樣,說了一些理由。 王衡點了點頭:“兒子愿遵父命去建昌衛,但是父親,你得準予兒子可以繼續寫雜劇。” 王錫爵頷首:“隨你,去了建昌衛,正好多寫些雜劇,當地的人或許更容易知道一些忠良之士的故事。” 有朱翊鈞下旨號召與各類激勵制度在先,再加上申、王等軍籍大官僚家的子弟首先配合。 于是。 在萬歷二十四年的秋高氣爽之時,第一批響應國家號召而去大西南大西北的江南文士數量就不少。 這天。 在第一批士子受號召去大西南大西北時,整個紅日朗照下的運河就載滿了許多北上的船。 船上的士子也不停的揮手向南邊的親人告別。 “紹云哥哥!” “紹云哥哥!” 申時行最小的孫子申紹啟就在送別申時杰一家離開蘇州而乘船去肅州定居時,而哭著喊了起來,且把著申時杰長孫的手說: “等我長大后,會去肅州找你的!” 申紹云點了點頭,然后就看了自己祖父申時杰一眼。 申時杰這時則立在船頭,只是朝申時行拱手一拜:“兄長,弟去也!” 申時行含淚點了點頭。 與此同時。 王錫爵也在閶門處,看著自己長子王衡正把著自己愛妾的手,指著西南方向的長空笑說著什么,而不禁搖頭道: “別人是舍不得離開,看他這樣子,倒是巴不得離我遠去。” 與申、王等子弟一起而去的江南文士,這時皆也在碼頭與自己家人告別,有落淚,也有帶著笑的。 微服來到這里的朱翊鈞看見了這一幕。 抱歉,今天太忙,只能寫四千字了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