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老人說后,任勇剛神色凝重地點了點頭,且出神了一會兒。 而過了一會兒后,他竟主動起身向這老人躬身行了一禮。 這老人倒是沒有看見。 這是的他已經轉過了身,笑著將杠子搭在肩上,向著灑光漫天的朝陽走了去。 京師。 這一天,亦是晴日。 也向著朝陽而去的朱翊鈞,正看著金色陽光下巍峨重重的大明宮闕,往侍御司而來。 侍御司內本就富麗堂皇,在陽光灑進來后,更添華彩。 朱翊鈞在來到這里后,不由得因此駐足一看,隨后就坐了自己的帝王位上,身披金光地看向了王錫爵等執政公卿。 王錫爵、李成梁等執政公卿在朱翊鈞來到侍御司后皆站起身來。 坐而論政已是大明萬歷朝的傳統,所以朱翊鈞來后不用再說賜坐,這些執政公卿就坐了下來,開始等皇帝說話。 朱翊鈞雖已年屆四十,但對于一個帝王而言,正是春秋正盛之時。 所以,朱翊鈞舉手投足間也都有著一個帝王所有的從容之態,而在開始議政時,也是云淡風輕地問道: “大明要不要增加負債,適當的寅吃卯糧,這個由元輔提出的觀點,諸卿還有沒有要說的?” 原來。 隨著大明在經濟學研究方面的深入,且不再講究遵循傳統的治國思想,而普遍認為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而行的思想成為治國指導原則后,許多專門研究財政的官僚就開始主動提出許多新的理財觀點,有官僚開始主張朝廷應該讓適當的寅吃卯糧,即后世所謂的適當提高赤字率。 而這些官僚認為這樣可以刺激消費,利于財富的增長,進而實現進一步惠民的目標。 換句話說。 這些官僚希望大明的國庫不但不應該有節余,反而還應該適當資不抵債,適當的寅吃卯糧。 而這跟傳統的治國理念無疑是大相徑庭的。 須知,在古代,王朝是否處于盛世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國庫有多少節余。 按照傳統士大夫的觀點,這就一個家庭一樣,只要有余財儲蓄,才能不擔心發生天災人禍時無法應對,所以在年景好的時候尤其注意要節儉,多積些錢糧,以備度過荒年災年。 尤其是在中國這片本就經常會發生各種災害的土地上,無論是個人和家庭還有整個國家,都是習慣于平時多儲蓄,而以備不測。 甚至,如果誰寅吃卯糧,今天花明天的錢,都會被認為是敗家子,是不爭氣的表現,對于平常人家的子弟則被視為不孝,如果是皇帝,則被視為昏君。 但現在,因為大明長達三十年改革帶來的經濟增長,讓很多官員開始轉變了態度,尤其是高層官僚,由于他們接觸到的信息更多,也就開始一反傳統的思維,開始認為在眼下的環境里,應該適當寅吃卯糧。 這里面,以首輔王錫爵為代表的官僚,尤其推崇這一觀點,而希望朝廷擴大債務。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