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一場悲壯的陪葬的確令人動容。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在這個是時代。 情義二字比泰山還重! 人人都說春秋戰國禮樂崩壞,可人人以道德為立身之本,之所以稱之為禮樂崩壞,只是相比起那個人人遵禮的時代相去甚遠。 而隨著法家興起,儒法轉變,道德二字成為了標榜德行的工具,得利者行小人之事,卻用道德來約束別人。 這未嘗不是一種退步。 嬴城親眼目睹了李信,內史騰,溫方,張天這等位高權重者的忠勇行為,內心所受到的震撼是他這輩子都無法忘記的。 也讓他有了更多的思考。 治國,無非禮與法二字,法,不能太重,禮,不能太輕。 生命,貴不可言,信仰,于世無解! 這本身,就存在矛盾性。 然而。 縱然悲壯的挽歌令人動容,終究塵歸塵土歸土。 他可以為東守都統帥李信擅離職守的行為買單,但,他還是斥責李信的行為給他留下了爛攤子。 李信倒是一走了之了,可東守都統帥必須在最快的時間選定。 而關于東守都統帥的人選,卻是令人犯難。 在秦國的武將,雖在級別上并沒有什么明確的劃分,護國都尉之下便是上將軍,上將軍之下是都校尉,校尉將,但是,這其中的地位,依舊是論資歷和功績。 李信是在秦國武將中論資歷和功績,僅次于王賁之下,戰績雖然沒有王賁滅四國般耀眼,卻也是同為滅國的將領。 李信,是在始皇帝登基后最早提拔的一批將領,并參與了秦國滅六國的大多數戰爭。 這其中,李信的成名之戰,便是伐燕之戰,在耕戰國策和秦***事氛圍中,沒有軍事才能,即便是皇子進入軍中,也沒有統兵的權力。 在秦國,任何一名帶兵打仗的將領,均是從底層一步步爬上來的,王賁不例外,李信也不例外。 只不過,若是勛貴之后,其晉升之路相對于其他將領要坦途順利快速許多。 而李信,便是其中之一。 李信與李斯八百年或是一家,或也不是,但二人各供祖先,非同族。 李信屬于隴西李氏,其祖先李宗本為魏國大夫,在孝公年間是最早一批在秦國招賢納士下來到秦國的士大夫,任縣令。 經歷代繁衍,早已與秦國血脈相連,到李信之時,經其任隴西郡守的祖父李崇推薦于始皇帝,被安排在王翦軍中歷練。 后李信年少壯勇,一步步成為了王翦軍中校尉,卻也同樣因為在王翦軍中任職,王翦為了扶持嫡長子王賁,對獲得軍功的機會自然略有偏重。 這樣的狀態持續到王賁受始皇重視,為其籌建虎賁營,獨領一軍之后。 而這也到了伐燕之戰,王翦無需再為王賁鋪路,這才命李信為前鋒,率騎兵攻燕,李信在伐燕之戰中大放光彩,在易水河畔,大敗燕國太子丹并一路追殺燕丹至薊城,隨后王翦抵達薊城,破城后,李信再次率騎兵追殺燕王喜和燕太子丹,迫使燕王喜斬殺燕丹。 自此,李信受到始皇帝重任,以李信率領的前鋒營為班底,為李信獨設了破燕營。 而始皇帝設立破燕營目的,是與王賁的虎賁營一樣,均為騎兵營。 王賁的虎賁營偏具裝重甲騎兵,而李信的破燕營偏輕裝騎兵。 隨后王賁攻魏,李信與蒙恬攻楚! 王賁,李信,蒙恬三人便是當時秦國最耀眼的少壯派 統帥。 而李信與王賁,蒙恬地位之所以出現差別,也是在這一年。 王賁攻魏,水淹魏都大梁,魏王假出城乞降,滅魏。 李信攻楚,因為李信連克楚國數城,驕橫之心漸勝,冒進進攻鄢郢,雖然攻克鄢郢,卻與同攻楚國寢丘,城父的蒙恬脫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