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而這,被一心強楚的虞子期找到機會,密謀策反前往鄢郢接手城池的秦國丞相昌平君,昌平君在鄢郢謀反,切斷了李信后路。 李信后繼無援,果斷轉向西北,想要與在城父的蒙恬匯合,可在兩軍對壘中,又在楚國腹地,李信后路被斷,橫向移動,被項燕找到機會,李信大敗。 二十萬兵馬只回來十萬,破燕營近乎全滅,七位都校尉死在了伐楚一戰。 而這也導致同樣深入楚國腹地的蒙恬,被迫撤軍,攻楚之戰告破。 李信兵敗而歸,始皇帝對李信并沒有罪責,反而說了一句話「將軍所以兵敗,是朕之錯,非將軍戰之錯!」。 于是,始皇帝一面重整旗鼓命,重啟王翦繼續準備伐楚,一面讓李信前往隴西籌建南征營,一面又令王賁軍中,在伐魏之戰中崛起的辛勝,重組破燕營。 隨后。 在準備了一年后,破燕營,南征營,虎賁營等,在王翦的統帥下攻破楚國,滅楚。 王翦一戰封武成候。 然而,這對于李信而言,因為此前伐楚大敗,已經失去了成為統帥的資格。 縱然如此,此后李信還是跟著王賁平定潦西,潦東,俘虜燕王喜,并在王賁帶領下滅齊。 天下一統,王賁封侯,蒙恬成為護國都尉,李信卻只能成為駐守將駐守隴西。 雖如此,隴西在秦國的地位至關重要,始皇帝將隴西交給李信駐守,依舊非常信重李信。 可以說,李信的軍事才能絲毫不比王賁,王翦之流差,只是因為伐楚之戰慘敗,這才將這位名將的光輝掩蓋了下去。 但是,不難看出,始皇帝對李信的信重依舊,讓李信與蒙恬伐匈奴。 而這。 便是李信在秦國的地位,能夠與李信的地位功績相比,以及能夠統轄邯鄲,衡山等十三郡的將軍,真不多。 蒙恬進入漠北已經失去聯系快大半個月了。 屠睢遠在閩中。 楊端和在守著臨晉防線,在河東與匈奴正在打消耗戰。 馮劫在負責西征軍之事,西征軍籌建完畢之后要西進。 蒙武要負責江東之事,平亂泗川郡陳勝吳廣叛亂。 至于大庶長王戍,楊鳳幾人,其地位甚至要弱于未成為都統帥的李信,并非可以帶兵駐守的統將,更準確來說是備用統帥,想要成為東守都統帥,還需要先去駐守一郡混資歷功績。 這算來算去,就發現無將可用。 至于東守左都帥王繼,右都帥楊辰,其資歷并不夠,甚至要羌瘣,張唐更次之。 至于三川營的李由,那要比王繼,楊辰等人更次之,乃是天下一統之后李斯仗著自己的功勞深重給李由安排的,李由的軍事能力并不突出,且到現在為止還是個大上造的爵位,屬于郡守與駐守將同職的職務,所帶兵馬更多為郡兵。 在始皇帝南巡對江東用兵后,見李由可憐才讓李由去混爵位,江東一戰不管李由戰果如何,至少能升到駟車庶長爵位。 可惜事與愿違,江東未戰,現在的李由想要升爵位,就看泗川郡一戰。 而東守都統帥之下十三郡,其重要不用再提,必須要一位地位功績無可挑剔之人去接手兵權,必須是接手便能鎮住十三郡四十萬兵馬的統帥,更要讓王繼,楊辰二人心悅誠服。 「陛下,末將思來想去,末將如今任西守都統帥,待關中穩定之后必然要前往隴西,楊端和任中守都統帥,想要結束匈奴之戰還需數月,這東守都統帥之職,斷然是不能空懸如此之久,必須盡快決策。」 聽著王賁的言語,嬴城直想翻白眼,若不是因為如此,何至于在此為難。 倒是王賁,繼續道:「不過,這并非沒有解決之法,相比起西守五郡,東守十三郡更需穩定,也只有末將前往邯鄲,統領東守兵馬。」 「至于西守五郡,馮劫將軍可兼任,亦可另選將領擔任,西守五郡乃是我秦國根基之地,只要關中無恙,便無戰事發生。」 聞言。 嬴城眉頭一鎖,第一反應便是否決王賁的提議。 倒是李斯,率先開口道:「目前無論是朝堂還是關中,均需要王將軍坐鎮,此時王將軍前往邯鄲,關中怎么辦?」 在軍事將領的任命上,不管是李斯還是馮去疾,連建議的權力都沒有,只是參謀之用,而此時李斯所言,也是切實關乎關中穩定之事。 而這同樣道出了嬴城的疑慮,尤其是,他認為虎賁營是與王賁十分契合的一支隊伍,王賁前往邯鄲,必然也要卸任虎賁營統將之職。 「召辛勝將軍回都坐鎮咸陽!」王賁則是不慌不忙的道:「辛勝將軍也是百戰之將,守衛關中足以,而且嬴顯之亂已經結束,破燕營也要調回咸陽。」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