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只是。 如今的朝堂,已經(jīng)不是始皇帝在時的朝堂,他能夠無所顧忌的暢所欲言。 李斯抱著沉重的心情離開了咸陽宮。 而相反的是,哭著進宮的叔孫通,帶著無比愉悅的心情離開了咸陽宮。 前往了淳于越的府邸。 「如何?」張良見到叔孫通便焦急的上前詢問結(jié)果。 「哈哈哈,多虧有子房之計,此次我儒家不僅度過了危機,而且,陛下下令,將宣傳大院改為儒學(xué)院,一為教學(xué),二為理學(xué)。」 「我儒家,終于有大展拳腳的機會了。」 聞言。 張良深吸了一口氣,面露喜色驚喜道:「如此,當(dāng)賀,恭喜叔孫師,淳于師,儒家終于在二師的帶領(lǐng)下,融入了秦國。」 叔孫通同喜,卻不解的問道:「子房,我還是不明白,你如何能斷定,只要我去向陛下請罪,陛下就會因此寬恕儒家,甚至為了不讓儒家沒落,要想方設(shè)法的提升儒家的地位。」 淳于越在此時也湊了過來,同樣不解的看向張良問道:「是啊,此次張鴻在漢中所為,天下震驚,朝野上下震驚。」 「而那孟嘗更是不識抬舉,不僅不思張鴻之錯,反而將矛頭對準(zhǔn)我們,令好不容易統(tǒng)一的儒家再次分裂。」 「可以說,此次處理稍有差池,儒家會徹底沒落,成為百家末流。」 張良深吸一口氣,搖頭道:「其實,良也是在豪賭,并非確定。」 「只不過,此次陛下對儒家的處置,反倒是讓良終于確定了一件事。」 叔孫通不解:「何事?」 張良笑道:「我,儒家無憂,只要自此在秦國奉行儒道,著眼于禮儀之準(zhǔn)繩,為天下之人定禮之準(zhǔn)則,那么,從此無人能撼動我儒家的地位。」 叔孫通和淳于越二人一驚,不明張良為何有如此自信。 「其實,良也是近日在國學(xué)府潛心深研秦律,才有此悟,也猜想到陛下心思。」 張良笑道:「秦律一書,分禮與法二本。」 「關(guān)于律法,秦律定為世間秩序,其內(nèi)包含五等九流,國制,制權(quán),衡位以及典章。」 「其實這是舊秦律的基礎(chǔ)上,將禮與法進行分割,法為秩序,將天下一切事物以非常明確的衡位之理進行劃分,以此為天下每一個人制定人權(quán),官權(quán),以此達到令天下事物有序運轉(zhuǎn)的狀態(tài),其重序,必須有明確的界定,自然要以律來定序。」 「然而,禮書之上,卻又以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悌慎廉,勤正剛直勇二十字為基礎(chǔ),制定了王禮,祭禮,儀禮,曲禮,學(xué)禮,世禮,喪禮,器禮,樂禮等,并且將占卜,形象,風(fēng)水,相術(shù)等歸入了禮書之內(nèi)。」 「雖說,遍觀整個秦律,只字未提儒家,儒學(xué),但是,禮書其實就是儒學(xué),但遠比儒家學(xué)問更復(fù)雜,更完整,其將禮記相合,周禮相納,并追朔夏禮,至此以秦國國情為準(zhǔn),制定了秦國之禮,故而可稱之為秦禮。」 「也就是說,一旦秦國安定下來,當(dāng)今陛下一定會率先推行秦禮,讓天下之人人人遵行秦禮。」 「此秦禮,與秦法無關(guān),甚至于,秦法也會以秦禮為準(zhǔn)來進行制定,而不是以秦法來確定秦禮。」 「禮不可廢,禮更不可易 變,一旦秦禮定,只要秦國不滅,秦法可以五年一改,十年一變,百年一更,但秦禮,一定會自一而終,不會輕變,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屬于秦國的秦文化。」 「這是萬世之謀,而這,良才猜想,當(dāng)今陛下絕不會容忍儒家沒落。」 「因為,夏禮,殷禮,周禮,已經(jīng)被我儒家吸納并整理,形成了現(xiàn)今的儒家儒學(xué)。」 「可以說,諸子百家之中,只有我儒家完整的繼承了周禮,其余諸學(xué)或有殘缺,或有違背,均不得禮學(xué)全部。」 「更甚者,無論是子思之儒,還是孟氏之儒,均繼承了一部分周禮,儒家八脈,各有所長,只有融為一體,才能稱之為完整的繼承我華夏之禮。」 「而這,是法家之學(xué)最欠缺的,更是秦國所最需要的。」 「當(dāng)今陛下壯志凌云,比之先皇始皇帝有過之而無不及,自然,若想天下盛行秦禮,形成屬于秦國的秦文化,就必須要用我儒家弟子來推行秦禮。」 「也因此,張鴻之事雖然嚴(yán)重,朝野震怒,儒家誓必一落千丈,但,只要儒家表現(xiàn)出對秦國足夠的忠心,表現(xiàn)出對陛下足夠的忠心,儒家能夠為秦國如臂所用,那么,陛下就不會讓儒家沒落。」 聽到張良條理清晰的分析,叔孫通與淳于越面色大喜,淳于越忍不住的笑道:「那我儒家豈非高枕無憂了。」 張良笑了笑,卻是話鋒一轉(zhuǎn),笑道:「淳于師,叔孫師,其實,良所言之基礎(chǔ),是秦禮,而非儒禮!」 「儒禮自周禮而來,從齊國而興,自諸侯百國而分,這才有八脈。」 「而秦禮非自儒禮而來,更非儒家任何一脈,而是與儒禮一般,同取周禮,追朔夏禮,更朔古禮,而這形成了在秦禮。」 「儒家想要高枕無憂,前提人條件是,儒家要從八脈合一,并重修儒禮,轉(zhuǎn)為秦儒,奉行秦禮。」 「而這儒學(xué)院,不正是陛下為儒家轉(zhuǎn)變而準(zhǔn)備的嗎,咱們的這位陛下,可不做徒勞之事。」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