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一年之后-《李逵的逆襲之路》
第(1/3)頁
一年后,揚州。
說起來也很奇怪,章惇一躍從沂州知州的位子上順利入京,拿回屬于自己的所有政治資本。從知州變宰相,在他這里,僅僅只需要一道詔書。
得虧是蘇軾對章惇認慫了。
看看原先的舊黨,貶去梓州路,荊湖北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都是大宋最為偏僻的山高水遠之地,路途遙遠不說,還有瘴氣之毒,簡直要人命的地方。還變著方的折騰人,往往還沒有上任,朝廷的詔書就又下來,換地方了。之前欺負的章惇沒脾氣的舊黨大員們,已經在路上跑了大半年了,一個都沒有安頓下來。年老體衰的還死了幾個。
章惇也是把舊黨用在他身上的手段,一件不落的用到了曾經施展軟暴力的對手身上。
朝堂上,曾經有學士官職的舊黨之人,已經被清空了。
唯一還留下來的就是蘇軾。
當然蘇軾也沒有去京城,他似乎被章惇給遺忘了,在揚州已經待了快一年,也沒有人告訴他要讓他挪地方的風聲。
其實蘇軾也被嚇傻了,他倒不是害怕丟官,而是被章惇的手段給嚇沒底氣了。別人當官,多少能有點余財。像呂大防等人,更是關中豪門,幾千里的路費不會要他們的命,這筆錢拿出來,眼睛不帶眨一下的輕松。但蘇軾就不一樣了,他的存款從來就沒有超過一百貫,這是個憂傷的數字。
貶謫雖然薪俸照發,但也要到了任上才能拿。路上是沒錢可以領取薪俸的,加上雇人雇船雇車馬,哪樣不要花錢?
蘇軾發現自己的存款在最節省的狀況下只夠被貶謫三個月的路費,就有告罄的危險。
路上沒錢的日子怎么過?
騙吃騙喝。
蘇軾當年在常州就是這樣,沒錢了,只能寫奏章告訴朝廷,路費沒有了,讓我籌備些好上路。當時他在常州就住了小半年。如今,那些被貶謫的官員已經在路上輾轉了大半年,這得多少錢填補這個大窟窿?
想起這可怕的結果,他心有余悸。
于是蘇家人對李逵多了一份感激,要不是當初李逵勸蘇軾認慫,說不定,龐大的貶謫大軍之中,就有他蘇軾的一個位子。連帶著揚州通判晁補之對李逵這個師侄有著莫名的感激。托老師蘇軾的福,他似乎也被章惇遺忘了。
當初,他發現老師在京城不受待見,憤然離京,不愿意在京城做官,請求外調。才有了揚州通判的官職。雖說,他當初上奏的理由是京官錢太少,想要個錢多的官職。這才從秘書省出來,來到了揚州。其實這點錢對他來說無所謂。
晁家是世代官宦,北宋初年就有高官,延續了一百多年的地方豪門,在地方上也是數一數二的鄉紳大戶,根本就不在乎這點俸祿。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