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聽到他說完之后,就見朱元璋皺著眉頭說道:“如能減民之負擔,朕亦愿意。可胡卿言之有理,有多少人會買水泥,又能賣多少呢?” “那就官府買,朝廷買。”張一凡聽了,想也不想就說道, “修官道也是一種支出。另外,水泥修房子的好處可想而知,大明的有錢人不少,只要這么維持下去,水泥作坊一定是可以賺錢的。”朱元璋并沒有認可他的說法,搖頭說道:“自買自賣,又何須如此麻煩?”一聽這話,張一凡頓時想起來了,眼前這位朱元璋同學,非常厭惡商業行為,是具備了非常典型的小農思想。 按照朱元璋的想法,最好各衙門,各衛所,所有各單位,全都能自給自足,那就是最好的。 而且他還認為,稅要少收,這樣才有利于百姓。為此,他在不少方面,甚至都規定了定額的做法。 比如,大明朝的商業,他定下所有商業稅收,一年收二十萬貫就可以,這個總額度全國分配,收到這數額就不收了。 而宋朝時候,比如宋仁宗時期,商稅達2200萬貫。他認為那是剝削百姓,增加百姓負擔。 他的這種小富即安,或者說盡量不擾民的思想,體現在了各方面。他的子孫崇禎皇帝最終是窮死,有一部分責任就要歸于他在開國初定下的財政國策。 總結來說,朱元璋同學打仗是厲害,抓權也厲害,但是他的見識是真不夠! 想著這些,張一凡忽然感覺到了,改造朱元璋同學的思想,任重而道遠。 這個水泥事情上,涉及全國的大事,直接這么說,怕是沒法說服他。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