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大結局-《大明總憲》
第(2/3)頁
所以,在后文中這段核心劇情便是:
初入官場的海瑞,因為鋒芒畢露,被朝臣排擠,發配去了大明的海外殖民地「鎮南都司」。
在親眼目睹了「隆慶新政」下,天竺人餓殍遍野的慘狀后,最終海瑞聯合一群同樣被排擠到天竺的傳統儒家士大夫集體抗命,私分了本應輸送回本土的口糧,主動引爆了藏在「隆慶新政」之下的大雷,隨后海瑞等人集體自戕殉道。
而寧玦由于「求死」設定的存在,不能主動提出,把天竺人的口糧拉回來發展「新政」。
因此,所謂「隆慶新政」的實際主導人,在大綱里,被安排成了嚴世蕃。
當然,也考慮到了運糧的費效比問題,運糧不賺錢。
可以把天竺人口糧就地喂給牲畜,制成肉干嘛,這附加值不就上來了?
也可以索性直接強行在天竺當地改稻為糖,運糖回來,自然會有商人愿意干。
總之,只要能夠開除人籍,辦法總比困難多。
嚴世蕃就這一點好,因為沒有道德,所以從來不被道德綁架,只要能賺錢,可以搞,都可以搞。
也正是因此,嚴世蕃最適合主持這個變法。
由上,整理出了完整的大綱。
在寧玦不斷作死的推動下,大明在天竺建立了第一塊海外殖民地,同時,海瑞初入朝堂,被嚴世蕃、徐階等人一致排擠,成為首任「大明鎮南都司宣慰使」,上任天竺,同時大明新政進入到烈火烹油階段。
而另一頭,在海瑞抵達天竺后,意識到了大明的表面繁榮,是建立在累累尸骸之上,海瑞在經歷了短暫糾結后,被寧玦「罵醒」,決定「殉道」。
同時,鎮南都司等諸同僚,決定與海瑞同心死義,聯手截留停在天竺碼頭上的漕糧。
海瑞的死,極大震撼了寧玦,同時,讓寧玦見到了大明內部,類似于工業時代初期的亂象,例如每天工作六個時辰的三歲小娃娃等等,促使寧玦跟朱載壡,完成最后一段大結局劇情的設定。
即:幫助沖進京師亂民親手搗毀樹立了兩千年之久的神像——天子。
后面的劇情,就是君臣二人聯手踩油門下坡,埋葬大明帝國。
剩下的就是幾個主要人物結局。
華縣大地震后,深感皇權受損的嘉靖,逐漸放權給太子朱載壡,隨后朱載壡與寧玦聯手變法,在變法初期取得一定成果,是謂「嘉靖再興」。
初期的成功,刺激了嚴世蕃、徐階,朝野上下決心變法,清流、嚴黨,開始聯手行動。
此時,一封贅述各類變法成果的「賀表」刺激了嘉靖,使其隱隱猜到了所謂「嘉靖再興」,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而在宣讀賀表時,寧玦無心一句「盛世無饑餒,何須耕織忙」驚醒嘉靖。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