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6章 互市商品-《家父李景隆,逍遙小國公》
第(3/3)頁
中間商賺差價可不止大明的商人會操作,草原上一樣玩兒的非常溜!
可惜脫歡忽略了一點,那就是他忘了現在西域在大明漢王和趙王掌控之中!
所以,瓦剌其實就是在大明夾縫里面生存,根本就沒有發展壯大的希望!
談判結束后,李弘壁向朱棣稟報了談判的結果,朱棣對這個結果很是滿意。
雖然說,這一次大明沒能向韃靼那樣,直接將手伸進韃靼內部,徹底掌控韃靼生死。
但是到此也算是不錯了,皇帝陛下也沒有苛責李弘壁,這樣的結果比那些儒生談判出來的結果要強上很多倍了。
第二天大明新報的頭版頭條就刊登了與瓦剌談判的大部分內容,并且開始面向全國招商,首先是用于供應草原互市的茶商,興和城與東勝衛共計十家茶商。
每家有十萬斤的定額,在茶葉產地,這些用作制作茶磚的茶葉并不貴,一貫錢能買好幾斤,可是這些茶葉千里迢迢運到邊城,光是運費就是幾倍于采購成本,再加上制作茶磚的損耗,運到地頭一斤茶葉的成本至少六七百文。
到了邊關,官府還要抽兩成的關稅,進入邊城又要按照貨物的銷售價格,征收一成的交易稅。
如此算下來,一斤茶葉的成本至少要一貫錢以上。
十萬斤茶葉的成本就要十萬貫,這樣的大額成本,一般的小商人根本接不住。
即使是如此高額的成本還是有幾十家茶商參與了競爭,商人們也不傻,只要把茶葉運到邊城那就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無非就是壓的本錢太大,一年只能有一次交易,可是干上一次就能吃上一年,這樣的好事沒人會反對。
競爭的多,名額只有十家,為了保證公平,朝廷采取了抽簽的方式決定出十家茶商為互市指定茶商。
其余商人也不用灰心,完全可以進入其他不受限制的行業,比如布匹、紙張等。
可以說,這一次瓦剌稱臣,對大明而言同樣裨益不小。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