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882章 人才強國戰略-《家父李景隆,逍遙小國公》


    第(1/3)頁

    免費教育?

    免你個頭!

    群臣忍不住在心中吐槽。

    事實上,大明王朝的教育體系已經很是完備了。

    經過洪武朝不斷地完善舉制,現在永樂朝的貢舉制十已經分完備。

    鄉野間設立學舍,每三十五家辦一“社學”,生員沒有定額,為稚子幼童啟蒙;地方上有縣學、州學、府學,每天供應生員飲食,給天下學子開辟出一道求學之路。

    府、州、縣學府所招收的學子,以官員子弟及普通百姓子弟之優秀者、年十五歲以上、讀過“四書”的為合格。

    每月有小考,大考三年一次,成績優秀者,先送到行省,再選拔最優者送至京師,入國子監進學修德,妻子可隨行,朝廷負責一切費用。

    學成后由天子召見,分科擢用,其任用之職務有御史、知州、知縣、教官、經歷、縣丞、部院書吏奏差、五府掾史等。

    至于鄉里學舍之教師,由郡守縣令選擇有學行者擔任之,鄉學同樣三年一大考,師生均有升級制度,十分完備。

    大明辦學之盛況,遠遠超過了唐宋時期,誠可謂是“四海之內,學校如林,庠序盈門”。

    不過太祖爺朱元璋起初并不重視科舉,按照他的計劃,參加科舉的必須是學校的生員,但學校生員做官則不一定非要經過科舉,如國子監學子考核通過后便可出任官員。

    大明也因此施行學校與科舉交錯的取士政策,“科舉必由學校,而學校起家可不由科舉”。

    也就是說,要參加科舉必須先入學校進學,學校中的佼佼者不經科舉也可以給官。

    只是不同時期,歷代帝王對科舉和學校的重視程度不一樣。

    比如永樂皇帝陛下,明顯更加重視科舉大考。

    畢竟科舉大考是國家公平選拔人才的重要制度,是國家的柱石和根基。

    在大明朝,想要做官,容易,也不容易。

    科考按流程分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級,而參加院試前必須先參加各府縣由地方學政主考的府試和縣試,通過后取得童生身份,才能參加各州由地方學政主考的院試,如此而言實際上是五級。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