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四百九十六章 大結局-《蘭芳》


    第(1/3)頁

    華聯在戰后則積極推動自身實力在西歐地區的發展和壯大。

    利用條約的規定,不單單在西歐地區推動了自由貿易,使得華聯的商業力量能夠更深入的滲透進入西歐地區,也使得法蘭西、葡萄牙和西班牙三大勢力圈子的經濟實現了互補。

    因為西班牙王國政府和葡萄牙王國政府或多或少的受到了華聯的軍事政治影響,所以在經濟開放程度上更深。

    且因為失去了大量殖民地,連本國自身的農業、工商業都難以為繼,爆發嚴重的經濟危機,也使得兩國的王權政府面臨極大的政治危機。

    面對如此危局,兩國的王國政府不得不依靠華聯的幫助,選擇向華聯出讓更多的利益以換取華聯在經濟和軍事上的幫助。

    華聯的商品在之后的三年內實現了大規模傾銷,工商業勢力大舉進入,各大國企、民企紛紛在葡萄牙和西班牙開辦國際業務,占據市場,給西班牙和葡萄牙提供了數量龐大、質優價廉的工業產品和農業產品。

    這一方面幫助兩國穩定了局勢,使得兩國政治勢力更加依賴華聯,一方面也實現了經濟上的某種控制,使得西班牙和葡萄牙一舉超越了法蘭西、帶英,成為華聯勢力在歐洲的橋頭堡、大本營。

    到蘭芳二十一年、西元1800年,華聯成功推動了西班牙王國政府停止“西班牙本洋”的鑄造和使用,轉而宣布全面開始采用華聯鑄造發行的中華銀元為代表的貨幣。

    葡萄牙緊隨其后也宣布停止使用本洋,轉而使用中華銀元做貿易支出。

    蘭芳二十二年,華聯正式在歐洲推出了中華紙幣,還是率先推動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使用中華紙幣,并借此在法蘭西大規模推動中華貨幣的使用。

    法蘭西共和國因為自身相對的獨立性,所以在商業上雖然受到了華聯商業勢力的影響,但是國內的民族產業依然存在。

    不過因為與西班牙、葡萄牙的自由貿易協定,法蘭西也不可避免的接觸到了華聯的方方面面的商業沖擊。

    雖然沒有完全停止本國貨幣的使用,但是也在實質上承認了華聯貨幣在法國商貿環節中的有效性,且因為中華銀元比法郎在國際貿易層面更有優勢,進而導致中華銀元在法國國內也占據優勢。

    華聯在此三國駐扎了數量不一的海軍戰艦和海軍陸戰隊為主的陸戰力量,協助三國訓練了新的軍事力量,促成三國對華聯的巨大軍火貿易和軍事援助的需求,給華聯狠狠的賺了一筆外援。

    不過在技術上,尤其是在軍事技術上,華聯依舊維持著最高等級的保密制度,就算是對法蘭西共和國也沒有開放技術限制,甚至對他們的武器裝備出口都是有限制的。

    連法蘭西尚且如此,那么對西班牙、葡萄牙當然也是如此。

    至于帶英和德意志聯盟、意大利聯盟也差不多,雖然他們沒有和華聯簽署什么經濟貿易協定,維持了自身的獨立性,但是問題在于,他們也無法避免接觸到華聯的商品。

    就算別的產品可以替代,但是華聯的茶葉、絲綢、瓷器陶器等等是他們始終無法完全替代的拳頭商品。

    而華聯在蘭芳二十一年就宣布以后采購此類商品只能使用中華銀元,所以他們盡管不是很愿意,卻也不得不接受中華貨幣在其國內商業領域的流通。

    到蘭芳二十三年年底為止,華聯的貨幣已經在歐洲范圍內成為受到認可的高價值、穩定、可靠的貨幣,為各國商業人士、平民百姓所廣泛了解、接受。

    蘭芳二十四年年初,在趙學寧的主持下,鑒于華聯對歐洲越發巨大的經濟貿易需求,所以主張對奧斯曼帝國提出對西奈半島的西側蘇伊士地區的領土主權,準備開鑿運河。

    華聯政府表示愿意和奧斯曼帝國協商,以一定的價格購買蘇伊士地區,當時內外交困的奧斯曼帝國當局不敢回絕華聯的要求,也急切的渴望一筆巨款收入,便派人與華聯政府人員協商這一問題。

    后面經過商談,雙方同意用一千萬中華銀元的價格交易蘇伊士地區的土地,華聯政府以一千萬銀元的價格獲得了蘇伊士地區的主權,獲得了一塊正式的海外飛地。

    隨后,華聯政府派遣大量人員軍隊入駐蘇伊士地區,進行勘探測量,并且最終決定于蘭芳二十五年正式開始開鑿運河。

    因為此運河連接的是華聯珍珠鏈計劃的最西端,所以被華聯政府命名為“珍珠大運河”。

    珍珠大運河建造期間,華聯也同步推動對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在亞洲、美洲殖民地的接收和控制。

    根據兩國對殖民地的劃分控制,華聯政府也基本上繼承了這一劃分方式,只是更改了總督區的名字,并未對更多的方面進行更改。

    比如把路易斯安那總督區更名為東華總督區、新西班牙總督區更名為西華總督區、新格拉納達總督區更名為林海總督區等等。

    因為這些地方原有的地方土著被大規模屠殺,使得地方土著和西班牙、葡萄牙的移民關系緊張,當華聯勢力介入進來之后,很輕松的就聯合了地方土著對西班牙、葡萄牙的勢力發起了根除運動。

    受限于西班牙王國政府和葡萄牙王國政府對殖民地的統治力度,各殖民地實際上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地方實力派的小王國,西班牙和葡萄牙還為了節省軍費,規定各殖民地自行招募當地人組建軍隊。

    這無疑更加加強了各殖民地的自主傾向。

    所以華聯勢力進入、接管這些地方面臨的不是和平轉交,而是軍事戰爭。

    各地的殖民當局并不愿意主動和平的向華聯政府移交權力,他們還是想要通過戰爭保障自己的殖民資格,但是他們失敗了。

    通過兩年多的軍事戰爭,華聯軍隊和印第安人、瑪雅人等地方土著殘余勢力聯手,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當局推翻,消滅了他們的武裝力量,結束了他們的殖民歷史。

    隨后,華聯政府通過改組農莊、傳授漢字漢語等方式用更加懷柔的手段治理當地,并且通過大規模移民、移風易俗等方式影響所剩不多的當地土著,很快就控制了局勢。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統治殘酷且血腥,而華聯與之相比簡直是人類文明之光,這也使得華聯對這些新總督區的統治更得人心,更受歡迎。

    這倒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始料未及的。

    通過對這好幾百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控制和掌握,以及軍隊的入駐,華聯正式成為了美洲最大的勢力。

    到蘭芳二十五年、西元1804年為止,華聯在美洲的移民人數超過九十萬,駐軍達三個兵團,數個總督區蓬勃發展,華聯移民與地方土著之間相處融洽,互相通婚,一派欣欣向榮的發展趨勢。

    美國對這一趨勢有所疑惑,尤其是華聯在東華總督區的一系列政策與工業技術的引進,完全就是長期經營甚至是本土化的措施,這直接使得美國和華聯成為鄰國。

    也就是當時美國內部并沒有太大的向西部擴張的資源和力量以及需求,然而華聯的強大實力依然讓尚且弱小的農業美國產生了擔憂,并且進一步增強了華聯的商業力量在美國的存在。

    與此同時,在印度地區,華聯通過接管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原有的殖民地,合理合法的建立了屬于自己的橋頭堡,成功獲得了更加便捷的與邁索爾王國等反帶英勢力交流的據點。

    邁索爾王國和海德巴拉王國等反帶英勢力在華聯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各自訓練了強有力的新軍,這些新軍成為了兩個王國對抗帶英的有力支撐。

    從蘭芳二十五年到蘭芳二十七年這幾年間,帶英在印度的勢力受到了反制和擠壓。

    原本帶英打算盡快擴張在南印度的勢力,盡快剿滅邁索爾王國以降低華聯對印度的威脅,為此他們派遣了更有軍事能力的新總督和更多的駐軍。

    然而在蘭芳二十五年年中至蘭芳二十六年年底的第四次邁索爾戰爭中,帶英軍隊卻遭遇到了堪稱恥辱性的失敗。

    印度總督府組織了以五千本土正規軍和東印度公司武裝一萬余人為主的四萬人的軍事力量,聯合馬拉塔人,組成了超過十萬人的軍事力量向邁索爾王國發動進攻。

    而邁索爾王國則在華聯的支持下以新軍三萬人迎擊,并且聯合了此前還與之為敵的海德拉巴軍隊三萬人,共有六萬人的軍隊。

    等于是帶英聯軍十萬對邁索爾聯軍六萬,雙方在邁索爾東部和海德拉巴北部、東部展開了多次戰斗。

    帶英且不說,馬拉塔人的軍隊則是徹底被海德拉巴新軍給打爆了。

    馬拉塔人出動了超過五萬人的軍事力量試圖對背棄盟約的海德拉巴發動進攻,海德拉巴新軍對此給予了堅決回擊,通過兩次戰役以少勝多,徹底殲滅了馬拉塔聯軍,粉碎了帶英兩面夾擊的軍事計劃。

    與此同時,英軍主力在和邁索爾新軍的交戰之中也驚訝地發現邁索爾新軍已經全面變革,成為了一支紀律嚴明、裝備精良的新式軍隊,火力水準與英軍基本持平,戰術水平也相當優秀。

    雙方展開了多次勢均力敵的較量,英軍沒有討到任何好處。

    也就是邁索爾新軍人數不如英軍,所以一開始打的是防守反擊戰,等海德拉巴新軍解決了馬拉塔人掉過頭來包抄英軍后路的時候,英軍才發現自己成為了少數,成為了被動挨打的那個,甚至后勤都被威脅了。

    新任總督理查德·韋爾斯利是小皮特的信徒,屬于小皮特的嫡系親信,小皮特安排他出馬,就是要讓他鞏固帶英在印度的利益。

    盡管他十分努力,一上任就清查賬目、改組軍隊,試圖發動戰爭消滅印度本地的抗英勢力,可是面對邁索爾新軍的強力和印度總督府、東印度公司的腐敗,他還是失敗了。

    海德拉巴新軍抄了英軍的陸上后路,使得英軍士氣大亂,在前線連敗兩次,被迅猛出擊的邁索爾新軍擊潰,眼看局勢即將崩潰,理查德·韋爾斯利不得不考慮撤退事宜。

    最后,因為海德拉巴和邁索爾都沒有足夠的海軍力量,所以英軍在付出了一萬人的損失之后,得以從海路成功撤退。

    但是陸路方面,海德拉巴和邁索爾的軍隊卻沒有放過他們,不僅順勢開啟了對帶英控制區的反攻,也開始了對馬拉塔聯盟的反攻。

    邁索爾國王提普尋求的是恢復之前邁索爾王國的疆域,收復失地,而海德拉巴所尋求的是進一步向北向西擴張,向馬拉塔人尋求報復。

    兩支新軍同時發動新的戰爭,并且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到蘭芳二十六年年底,海德拉巴新軍成功擊潰了馬拉塔聯軍,邁索爾新軍也在提普的率領下進一步擊潰了依附帶英的諸多地方土邦勢力,擴張了疆域。

    一套連招下來,帶英在印度的殖民勢力忽然變得岌岌可危了起來。

    邁索爾與海德拉巴的成功反抗極大的摧毀了帶英的強勢地位,使得眾多原本依附帶英的土邦勢力內部也出現了要求擺脫帶英控制的聲音和勢力,進一步造成了帶英的殖民危機。

    因為理查德·韋爾斯利的失敗而造成的巨大損失,小皮特政府再次在倫敦受到了巨大非議,議會內部出現了有組織的要求小皮特下臺的聲音,若非國王還在支持小皮特,小皮特就已經堅持不住了。

    接二連三的政治、軍事和外交失敗已經極大的摧毀了小皮特多年執政積累下來的政治威信,甚至在經濟層面,帶英出產的產品也因為在與華聯的競爭中處于劣勢,而處在一個尷尬的狀態之中。

    作為支柱行業的紡織產業除了在自己的殖民地還能傾銷,在美國、西歐等重要市場都面臨華聯商品的直接競爭,若非華聯商品遠道而來、成本較高,小皮特有理由相信帶英競爭不過華聯。

    然而隨著華聯在美洲的總督區的發展和繁榮,以及珍珠大運河的開鑿進度,歐洲資本市場普遍認為華聯將會取得極大的成本優勢。

    越來越多帶英本土的資本家為了尋求出路選擇改行,或者選擇與華聯合資辦設企業,引入華聯的投資和設備技術,以維持自己的利益。

    這進一步增強了華聯對帶英經濟的影響力。

    伴隨著帶英在印度殖民的危機,帶英的又一大殖民市場面臨極大的危險,這促使帶英內部的強硬派支持小皮特政府往印度運輸更多的軍隊,派遣更多的軍艦,以穩定印度的利益。

    美洲殖民地已經失去很多,眼下除了非洲,最要緊的就是南亞次大陸的殖民地,要是失去了那重要的殖民地,帶英的經濟會再遭重創,難以維系。

    盡管馬雷克派勢力試圖阻撓這種行動,認為這種行動將增加與華聯發生摩擦的可能性,但是在國王又一次拖著病體勉強出席議會之后,作為小皮特政府的最后一搏,出兵的議案得到了微弱多數的支持而通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