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幸福村之豆腐婆-《幸福村莊》
第(1/3)頁
二十世紀初,幸福村保留了一個風俗習慣——過什么節都要做一板豆腐。是的,接下來要出場的人物與豆腐有深厚的淵源。
黃六兒,梁氏第七支的大媳婦,人稱豆腐婆,以賣豆腐為生。她身材飽滿,膚白貌平,干練的短發幾乎是幸福村的婦女都沒有勇氣嘗試的。
六兒嬸孕育了三個兒子,是大功臣,看她長相就知道是個福氣的人。憑借農民的那點可憐的收入,她丈夫很早就出去務工了,我從小到大就沒怎么見過他,都是六兒嬸在扶持這個家。是的,全靠賣豆腐和糶米的收入持家,可謂有道。
我不知道六兒嬸賣了多久的豆腐,從我有記憶開始,就一直在干這事了。她家做的豆腐和尋常人家做的不一樣,具體哪里不一樣,好像是比別家做的鮮嫩,煎出來的時候很成型,并且美觀,味道還很鮮美,聞名十里八鄉呢。
那天,又是一年一度的冬至,幸福村有個逢冬至比包粽子吃豆腐的說法。六兒嬸一家很早就開始忙碌起來了。我特別想知道她做豆腐的秘訣,特地早早起來串門,以幫忙為借口,留下來探索這個答案。
做好吃的豆腐是一個需要時間,精力,耐力的事情,不是簡簡單單過程。六兒嬸挑起木桶里昨晚早已浸泡好的黃豆,我和她小兒子云哥兒跟在后面提豆腐袋啊,勺子啊等輔助工具,出了家門,下長嶺,接著拐彎進村,路過一方池塘,踏上石階,然后進入梁氏祠堂里,最后停在了祠堂對面佰公廚房旁邊的小矮房。
那是一間沒有門的土坯房子,臺階上青色斑斑點點,往里面瞧,映入眼簾的只有一臺石磨。石磨是由兩塊大小不一的圓柱組合而成的,上方是小圓柱,在它的四分之一的中間有個圓柱窟窿,從小圓柱的側面中間橫穿一條各突出半米長的堅固的木棍,與窟窿平行,在下方的是帶有水槽的大圓柱。石磨面上泛有石材特有的光亮,無論是石磨的表面,還是磨槽,都清洗得一塵不染,摸起來很平滑,可以看得出來,這石磨有經常使用的痕跡。
六兒嬸吩咐我們去佰公廚房門口的水缸里盛了一桶水過來,她拿過專門擦洗用的毛巾,浸濕,然后認真地把石磨從石把到石磨面,石磨槽,甚至是石磨的周圍都擦洗了一遍,最后用新挑來的水沖洗一遍方罷休先手的清潔工作。
清潔完畢,還不能立刻進行磨豆漿粉工作,還需要等待一段時間,等石槽里的水流干凈才可以進行下一步工作。
這個時間,便是去佰公那里做客的時間。而佰公早早就起來了,吃完粥以后就沒有打算關門,因為他知道今天這個石磨是需要工作的,只要有人來,茶水就必須備充足了,所以他一定會留門,然后推著紅色倒車開始一天的活計。
我們好像都很自覺地在佰公家享受上三兩杯茶,半個小時后進入主題工作——開始磨豆漿啦。
我自覺地把洗干凈的水桶等在槽口,從工具袋里取出盛黃豆的勺子,按照三分之二豆三分之一水的標準,開始往石磨的窟窿倒黃豆和水,一般兩勺即可。六兒嬸和云哥兒開始手抓石磨木把,一左一右,雙腳叉開,呈弓字步,然后順著一個方向推動石磨。石磨開始“轟隆轟隆”地發出響聲,而后不久豆漿開始從圓柱接面的縫隙里流出來,流進石磨槽,順著槽面一直流,從缺口處注入早就等待在那里的水桶。我需要做的工作就是,隔一小會兒就倒黃豆和水,以及注意水桶里的豆漿,等浮到水桶五分之四的液面就要更換新的空的水桶。聽著石磨富有節奏的“轟隆轟隆”聲,六兒嬸喊“一二一”的加油聲,一切都是繁忙卻充滿樂趣的聲音。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