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不是因為信仰了才獲得好處, 而是因為獲得了好處才信仰。 簡而言之,沉默的大多數,都是用腳投票的。 百年時間過去, 領主老爺們才后知后覺,突然回過味來。 ‘咦,領民們怎么好像,比起聽老爺我的話,更愿意去聽教會的話?’ ‘不行,我得和教會談一談?!? 部分修士表示,我們只是遵從【贖罪圣主】的意志,做了應該做的。 另一部分修士表示,領主老爺您若能更加虔誠一些,我們便能讓領民再次順服于您。 領主老爺問:‘我怎樣才算更加虔誠?’ 另一部分修士表示,老爺您把小部分【收稅】的權利贈予教會, 這樣,您身上的“原罪·貪婪”就由我們代為‘背負’了。 領主老爺想了想,覺得很合理。 于是,教會能夠正大光明地收取【什一稅】了——世俗的領主老爺們承諾允許,并修訂了王國法律——對于教會而言,這是有益的。 教會能夠收稅了, 各處教堂、修道院、圣城總部,逐漸積攢了自己的資金池, 修士們的薪俸提高了, 日常傳教的活動經費充盈了, 禮拜堂可以越修越華美了。 眾多的修士們,開始不自覺地轉變了布道的策略: 為了繼續‘合法’持有“收取什一稅”的權利, 得讓領主老爺們滿意。 又是百年時光飛逝, 山上的圣城越來越光鮮亮麗,領主老爺的生活也越來越安逸。 領民們隱隱約約感覺,似乎哪里不太對勁? 當然了,這份‘感覺’需要積累很長很長的時間。 時機未至,泥腿子們尚未量變,故無法質變。 但對于教會而言,量變到質變的這一時刻,已迫在眉睫。 數百年的時光流逝, 現今的圣城【瓦蒂坎】,與最初的“山巔之城”,顯然已是兩座不同的城市。 由于沒有領主,這座城市在過去的數百年間,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 或家底富庶、或有一技之長、或亡命天涯、或追尋信仰, 各式各樣的【優秀人才】(封建時代的普通農民,很難脫離原本的鄉村土地), 移民定居在圣城的山腳下。 另一方面,當年最初一批農奴,他們繁衍生息的后人,大約7萬人——富起來的教會,赦免了這批‘忠實信徒’后代們的農奴身份,讓他們成為了自耕農——要知道,7萬自由民,是固斯城常駐居民數量的九倍,是西牙里的王都【馬德理】常駐居民數量的一半。 再加上,人均半步超凡的圣教軍(千人數量), 以及,方圓40千米內,所有的‘地下城’都已經被掃蕩剿滅一空,非常的安全,適合拓荒發展。 呵呵,可謂是【國中之國】,發展特別好的那種。 也難怪,這一代的西牙里國王,以及三位大公爵,實在忍不住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