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一百七十章 正文完結-《穿成農家老太后》


    第(1/3)頁

    有了船以后,  即便專為水師建造的船廠尚在籌備中,衛山軍的水師訓練計劃也能正式提上日程,進行潛水、劃船以及船上戰斗等訓練的同時,還能順便在海里捕撈回更多的海貨。

    吃不了的海貨,  盡量制作成干貨,  讓衛山軍的庫房裝得的越來越滿,  京中的陳鳳琪和安常煦也收到了李常欣給他們寄回的各種干海貨。

    “奶,我打算用您提供的那些的海鮮菜譜,開家海鮮酒樓,  您覺得怎么樣?”

    雖然這些需要進行泡發后,才能吃干海貨吃起來,大多都不如新鮮的海鮮味道鮮美,但是依舊很好吃。

    他們若是開個價位較高,定位比較高檔,  主打這些海貨的酒樓,應該能夠提升這些海貨在百姓心中的地位與價值,  在帶動消費的同時,  也能提升海貨的價格,為沿海百姓增加一些收入。

    陳鳳琪知道他的想法,  點點頭道。

    “你可以嘗試一下,  不過在此之前,你可以先在經濟條件較好的城市中,開設一些專門售賣這些干海貨的店鋪,在沿海漁村直接設收購點,  借此機會照顧安置一些退役將士。”

    這樣一來,就能盡量避免那些漁民被壓價,肥了中間商現象出現,  切實起到可以幫助沿海百姓增加收入的目的。

    讓當地官府負責收購,也是一個辦法,但是官府中人成分復雜,低層官吏大多都當地人,是人都有私心,難保不會出現以權謀私的現象。

    像這樣,由店鋪聘用的員工在下邊定點收購,若是做得不好,或是處事不公,可以直接解雇,更加簡單方便。

    “好,我回頭就安排下去,等到這事成功后,常欣那邊也能借機會賺些零花錢,她和她手下的那些人,應該會更有干勁。”

    自打李常欣在京郊大營帶頭發展種地養殖后,安常煦就下令,讓各軍可以根據自家駐地的情況,在不耽誤正常訓練與輪值任務的情況下,適當發展一下不會侵害與影響到周圍百姓利益的副業。

    相應副業的收入,除了需要向當地衙門上繳一部分土地使用費外,都歸各軍所有,可用來給各軍改善生活,根據個人貢獻發獎賞,讓將士們可以增加點收入等。

    只是賬目需要接受兵部與戶部的雙重審核,盡量防止貪污與中飽私囊的現象出現。

    最窮的定北軍,是此前縱然也有權享受這政策優惠,也沒什么干勁,依舊需要靠著朝廷撥發的軍資過日,吃不飽穿不暖,日子過得最差的一個軍。

    直到李常欣去后,不僅帶著他們打敗大敵,還大力發展種植與養殖事業,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就變得財大氣粗的典型。

    這也是朝臣對參與叛亂的衛山軍不僅沒有被裁撤,還將他們調防到的東南沿海的事,頗為反對的原因。

    不管是留在東河府,還是遷防到其它區域,衛山軍那么多人,還能發展一下副業,去了不管是種植還是養殖都發展不起來的沿海地帶,就只能像之前的定北軍中般,因駐地周圍貧瘠,有政策照顧也發展不起來,完全需要依靠朝廷供養。

    只要他們能在內陸為海產品打開市場,衛山軍接下來發展副業的前景肯定是更為廣闊,能夠有機會在的訓練之余借事業增加額外收入,對軍中將士而言,也是一個莫大的促進。

    尤其是水下功夫訓練得越好,在海上捕撈的收獲肯定也會越多,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于是接下來的時間里,朝臣們發現,繼樂陽郡主在定北軍時,皇上與南江書院合伙開羊毛紡織機械廠,帶頭開設羊毛紡織廠,組織商隊去北邊的蠻族,去大量采購羊毛、羊皮、牛皮等物資,與蠻族達成良好的通商合作關系后。

    皇上又派人在全國各地開設海產干貨店,明顯又是要幫沿海百姓,以及衛山軍提供增加收入機會的陣勢。

    可是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案例表明,皇上以商業手段幫助百姓,乃至駐軍解決收入問題的決定,非常奏效。

    中正三、四年,安國中域三省的大半區域接連發生大旱,靠著朝廷近兩年在當地興修的水利,百姓的生活用水尚能勉強得到保障,可是地里的莊稼卻面臨連續兩年顆粒無收的狀況。

    在靠著朝廷撥放的救濟糧勉強裹腹,才沒有像以往遇上洪災與旱災般,出現大批百姓被迫流離失所的情況下,衛山軍向受災地區捐贈大批的干海貨,引起全國百姓震驚。

    當內陸絕大多數的百姓都沒有失現肉自由的情況下,衛山軍以一己之力,讓中域三省的受災百姓吃上頓頓有魚肉的救濟糧,災后不僅沒有出現骨瘦如削的情況,還一個個面色紅潤,身強體壯。

    眾人在后來才知道,原來是衛山軍在一般漁船到達不了的區域,相繼捕撈回多條體格十分龐大的大魚。

    因為那些大魚的口感不怎么樣,衛山軍平時遇上了,只要對方不主動襲擊他們,他們都懶得搭理,但是對正處受災中的百姓而言,絕對是既能活命,還能滋補身體的好東西。

    中正四年夏季,當北方出現蝗災,在民間引起巨大恐慌與議論的時候,安常煦不僅堅持下令讓人燒火熏燒蝗蟲,還與陳鳳琪一起帶頭吃蝗蟲。

    同時讓人從南方采購大批的鴨子,通過新修的官道,在短時間盡快運往北方,成功將那場讓人看著都忍不住感到心驚膽顫的蝗災消滅。

    讓草原免遭一劫,也成功讓草原上的蠻族見識到安國的強大,主動歸化安國的蠻族大增。

    中正五年,柱國公上奏請辭鎮國大將軍之位與柱國公之位,柱國公世子徐忠廷正式繼承柱國公之位。

    徐景成打小在鎮南軍中長大,期間回京的次數屈指可數,這次隨祖父一起剛回京,聽到從宮中回來的祖父與父親帶回的消息,頓時大吃一驚。

    “祖父,陛下這是何意?”

    若是不信任他們徐家,就不會讓他父親去接掌征西軍,若是信任,卻又不按慣例,讓他父親執掌鎮南軍。

    老柱國公雖已年邁蒼老,精神狀態卻很好,面對小孫子的質疑,心情復雜,語氣卻很輕松的回道。

    “這是好事,鎮南軍上百年來,一直由我們徐家執掌,讓我心憂不已,可是鎮南軍是我們徐家的立身之本,又放棄不得。”

    “如今圣上愿意打破舊例,將你父親派去執掌征西軍,還任由你的哥哥和你堂兄在定北軍中發展,對我們徐家的未來而言,是件好事。”

    老柱國公夫人從旁笑吟吟的補充道。

    “還有你妹妹景月,在衛山軍跟著樂陽郡主,這幾年做得也很不錯,這都是皇上對我們徐家足夠信重的表現,雖然離了鎮南軍,從感情上講,是有些遺憾,可是對我們徐家而言,這樣的安排,可謂是再好不過。”

    聽到祖父祖母都這么說,徐景成雖然心中感不舍,也沒有再多就此多說什么,而是提起另一件事。

    “既然祖父祖母都說這是好事,那肯定真是好事,不過父親,我哥去定北軍歷練的這幾年,立了不少功,現在也該回來了吧?”

    本來面帶笑色的新任柱國公聞言,頓時神情變得有些復雜,搖搖頭道。

    “現在不是我讓不讓你哥回來的問題,是你哥自己來信說,他不打算回來了。”

    徐景成不敢置信的瞪大雙眼道。

    “為什么?他怎么能不回來?母親雖然做了錯事,可是圣上與太尊圣明,并沒有因此而遷怒到我們這些子女身上啊。”

    要是牽連到他們身上,也不會任由他哥在定北軍中在短短數年間,就憑功升為校尉,讓他們的妹妹跟在樂陽郡主身邊,現在也已經是百戶,只要他們自己不作死,將來的前程無量。

    老柱國公臉色沉重的嘆了口氣后,接過話道。

    “你哥就是因為聽說你母親所做錯事之后,才會下定決心不愿再回來,他有他的顧慮,我與你祖母,還有你父親,都曾親自去信勸他,但他仍然堅持己見。”

    為家族的未來與前程考慮,徐景年做此決定,的確是對的,也能從中看出,他在定北軍的這些年,確實被歷練出來了,不僅展現出自身的能力,心態也與從前明顯不同。

    也正因此,他們這些長輩在為其感到欣慰之余,還真心希望他能回京,在他父親繼任柱國公之位的同時,為他請封世子之位。

    可是徐景年態度堅決的表示不愿再回京,表示自己難堪大任,承擔不了柱國公府繼承人的位置,讓他們也感到無可奈何。

    徐景成當然知道自家祖父既然這么說,肯定不是虛言。

    “等我去拜見過母親后,就起程去北疆,我要當面問他為什么不愿回來。”

    老柱國公夫人道。

    “你去看看也好,你哥前兩天來信說,他馬上就要成親了,你應該還能趕得上。”

    讓徐景成沒有想到的是,當他見到數年不見的母親后,不用去北疆親自問他哥,他自己就已經領會到他哥不愿回來的原因。

    文氏看到數年不見的小兒子,沒有問他這些年過得好不好,第一時間就迫不及待的抓住他的胳膊問道。

    “景成,你回京了?你哥怎么沒有一起過來?是不是你祖父……告老,讓你爹繼承國公之位了?”

    聽到他母親心中最為惦念的,永遠只有他哥和爵位,徐景成對此毫不意外,也早已心如止水,態度平靜的回道。

    “我哥沒有一起回來,祖父請辭,圣上已經批奏,父親已經繼任柱國公之位。”

    聽到長子沒有一起回來,文氏臉上的失望毫不掩飾,隨后又打起精神道。

    “既然你爹已經繼任國公之位,我就該是國公夫人,我當初受人蒙蔽,才會做錯事,罰都罰了,這都過去四年了,也該讓我回府了吧。”

    看著提起自己‘該是國公夫人’時,難掩興奮與激動的母親,徐景成還是忍不住為祖父、祖母感不到不值。

    縱然他母親犯下差點連累全族的大罪,知道他要來莊上探望時,還會幫他細心準備東西,關心對方在莊上的生活可曾缺些什么。

    可是他這位素來自詡是書香名門閨秀,看不上行伍人家,甚至也看不上他這個不善于讀書,只喜練武的母親,連問侯一聲家中長輩情況的心思都沒有。

    “母親,您的世子夫人都已經被剝奪,何來國公夫人,只是不管怎樣,你是父親的原配妻子,是我們母親的事實,誰都改變不了,所以您還是安心在莊子上住著吧。”

    聽到小兒子的話,文氏頓時勃然大怒,抬手就想打對方耳光,只是沒等她的手揮出去,徐景成就已經迅速退開。

    “母親可能忘了,幾年不見,兒子已經長大,不會再任由母親隨意打罵。”

    文氏氣到渾身發抖,用手指著小兒子怒斥道。

    “你這個逆子,我可是你母親!”

    這是文氏怎么都想像不到的場景,她這小兒子打小就性子倔強,還活波好動,想讓他能安心的坐下讀書寫字,比什么都難,所以她沒少打罵對方。

    哪怕他隨公公去軍中后,每次回來,被她打罵的時候,也向來都是恭敬的站在那里,絲毫不敢反抗,卻沒料到,這次再見,對方不僅敢反抗,還敢還嘴。

    看著徐景成那平靜淡漠的神情,讓文氏深感丟臉之余,再次施展出自己的壓箱底的本事,嚎啕大哭起來。

    “我真是白生養了你這個逆子一場,你個不……”

    徐景成干脆利索的直接打斷對方的哭訴。

    “我哥即將要在軍中成親,我要趕著去喝喜酒,實在沒時間在此多耽誤,母親請自便。”

    文氏哭嚎聲頓時戛然而止,不可思議的迅速上前伸出手,想要拉住已經轉身的小兒子。

    可是徐景成在軍中多年,那身手反應當然是十分靈敏,他有意放縱對方的接近也就罷了,當他不想再放任對方時,壓根就不會給對方可以接近的機會。

    沒能拉住兒子,文氏還是大聲呵斥道。

    “徐景成,你給我說清楚,什么叫做你哥將要軍中成親?他要和誰成親?是你祖母給他定的親?那可是我的兒子,他成親,怎么可以略過我這個母親?”

    快速退開,沒讓對方抓住胳膊的徐景成轉頭道。

    “你放心,將要與我哥成親的姑娘是誰,連我祖父、祖母都不知道,他們如何為我哥定親?是我哥自己求娶的,這是我這輩子最佩服他的一件事,竟然沒有經過母親的允許,給自己定下終身大事,哈哈,說什么我也要去當面向我哥表示道賀。”

    這是徐景成的真心話,因為打小就不得母親歡心,親眼看著她是如何將一顆心都偏到他大哥身上,忽視他與妹妹,他一直很希望自己也能爭取到母親的關心與愛護,所以努力在對方面前當個任打任罵的好孩子。

    這份孺慕之情,一直到當今登基前都還在,直到他在南境聽說自己的母親不知輕重,說的那些被有心人聽去,會連累他們整個家族,在后來甚至還犯下差點禍及全族的大罪后,他才深刻的意識到,他的母親已經無可救藥。

    在對方心中,最依重的只有曾經讓他很羨慕,后來讓他很同情的大哥,最信任的永遠只有她的娘家人,她認為值得尊敬的只有那些所謂書香門第,絲毫不曾為婆家一族的生死前程考慮,包括他們三兄妹。

    這也讓徐景成對自己的母親徹底寒心,這次來見他母親前,徐景成其實還懷著一線希望,希望他母親在經歷過這次的變故后,在心態等方面能有所改變。

    就像他那深受母親影響的兄長,定北軍歷練這幾年后,改變極其明顯,連成親這等大事,都敢作主張。

    而且果斷到邊祖父母與父親的勸說都不聽,堅持不愿再回京,也相當于是主動放棄柱國公府中的一切。

    可是事實證明,他的母親在這莊上住了近四年后,不僅沒有反省自身的過錯,還變得越發的偏激與急躁,連過去一直維持得很好的溫柔優雅的表面姿態都端不住,這也讓徐景成對她真正死心。

    既然母不慈,他也就沒必要再像過去般,在自己的母親面前收起所有的鋒芒,努力做個任其訓斥、打罵的孝敬兒子。

    可是文氏不知道,曾經對她的母愛無比期待的小兒子,因為她的種種言行,以及現在這明顯不思悔改的表現,徹底與她離心離德,不打算再與她講母子情分。

    在她的心中,這個不討喜的兒子再怎么樣,都是她的親生兒子,就應該聽她的話,沒權忤逆她這個母親。

    “我不允許,不管你哥要和誰成親,沒有我的允許,他就不準成親,你去告訴他,除非他不打算再認我這個母親,要不然,我絕對不允許他私自和別人成親。”

    正在這時,一直小心站在一邊的女子小聲喊了聲。

    “姑姑。”

    這聲呼喚提醒了文氏,她頓時精神一振,招手示意對方上前的同時,口中還以命令的語氣說道。

    “這是你大舅家的婉兒表姐,她因為受你外祖家的事情牽連,與夫家和離了,你將她帶去交給你哥,有她照顧你哥的日常起居,我也能放心些。”

    聽到這話,徐景成被震驚到有些反應遲鈍,所以對他母親而言,所謂的母愛,就是將他大哥給坑得前途盡毀不說,還生怕他被毀得不夠徹底,再火上澆油嗎?

    想到這些,徐景成再次對自己兄長的遭遇感到由衷的同情,同時也很慶幸他祖母與他父親總算在最后時刻拉了他兄長一把,讓他徹底離開他們母親的控制范圍,才能有如如今的改變。

    “婉兒表姐在此陪伴母親就好,兄長將要娶妻,有未來的嫂嫂與我可相互照顧即可,實在不宜多個外人,母親好自保重吧。”

    面對小兒子毫不猶豫的拒絕,文氏再次勃然大怒,但是想到她對侄女的承諾,以及讓侄女陪著她在莊上清苦度日的心疼不忍,她強壓下心中的火氣道。

    “不準胡說,沒有我的同意,你哪來的嫂嫂,我早說過,你要趕緊去告訴你哥,他要是還想認我這個母親,就要聽我的,我不準他在外面娶個身份來歷不明的女子。”

    “就算你現在不方便帶你婉兒表姐去你哥身邊,也可以先將你表姐帶回我們府里,好好照顧一下你表姐。”

    聽到這荒唐可笑的安排,徐景成連招呼都不打一聲,直接滿臉怒氣的離開,去找莊上的管事,訓斥他不該隨便放外人進莊,要求他以后要對莊上進行嚴加看管,給他那個在這里白吃白喝還不算,還想去他們府上禍害他們兄弟的表姐多找些事干。

    說完之后,本打算轉身離開,徐景成又轉頭交待道。

    “在莊上起座佛堂,不拘什么佛經、道經,給夫人都備上一些,食物也清淡一些,讓她在莊上好好休生養性。”

    也好讓他母親少惦記紅塵俗事,以免她總要承受求而不得的痛苦,在他母親做出那種事后,府上早已沒了她的位置,可她一點自知之明都沒有,還心心念念的惦記著要回去,要給他們三兄妹當家作主。

    徐景成雖然不像他兄長那樣愛讀書,君子六藝樣樣精通,可他并不笨,相反,因為他從小不受母親喜愛,對旁人的喜怒愛恨更為敏感。

    又因從小去軍中,不僅受到祖父的悉心愛護與培養,還得到堂叔和堂嬸的關心與照顧,與徐景楠這個年齡相差不大的堂哥同進同出,早早的就習得人情世故。

    早前因為文氏是他的母親,是他最在意的親人,他才一直放不下,如今徹底認清母親的本質后,他足智多謀,做事果斷的一面就占了上風,毫不心軟的給他母親做出這個安排。

    只是莊上的管事雖然得了徐景成的吩咐,還是不敢直接照做,而是將這番吩咐報到柱國公府上,得到老柱國公夫妻與徐忠廷的一致允許后,才正式實施。

    得知徐景成親自為他母親做出的安排,他的幾位長輩都有些意外,他們是知道徐景成對自己母親的心結的,他們沒有從重處置文氏,也是照顧到她這三個子女的的心情。

    沒想到徐景成遠比他們所以為的更能拿得起放得下,將他的母親也看得更透徹,才會親自做出這種安排。

    “不管文氏如何,總之她給我們徐家生的三個孫子孫女,都是好的,就憑這一點,我們徐家無論如何,都要好生供養她到終老。”

    聽到自家父親的感慨,徐忠廷趕緊應下。

    “是,父親請放心,兒子會讓人不時去莊上看看,確保文氏的衣食用度不會補克扣。”

    “我沒什么不放心的,別看景成親自安排他母親吃齋念佛,也不會真能狠下心任人克扣他母親的生活,頂多也就是讓他母親,再也影響不到他與我們這些家人的生活而已。”

    說這話時,老柱國公有些欣慰,也有些心疼,大孫子堅持不再回京,還在不讓家人出面的情況下,做出自己在外娶妻,將來定居北疆的決定,態度十分明顯,就是要徹底放棄身為府中長孫,繼承國公府一切的權利。

    好在小孫子從小是由他親自培養出來,頭腦清醒,做事有分寸,讓他們徐家后繼有人。

    景楠雖然也不錯,但在長房有人的情況下,讓二房承爵,先不說上面同不同意,肯定會給他們徐家的未來留下隱患。

    眼看安常煦馬上就要過二十周歲的生日,陳鳳琪正心情很好的說道。

    “好在徐家是個明事理的,并沒有為這次的調遣生嫌隙。”

    新任柱國公在卸掉京郊大營的大統領之位后,并沒有按慣例被派往鎮南軍,接掌鎮南軍,而是被派去接掌征西軍的消息傳開,讓所有人都深感意外,在朝野內外引起過不小的議論。

    就連朝堂上的眾大臣也為此事議論過,只是征西軍原本的執掌者,在此前已經主動請辭,請辭的原因沒有對外透露,該知道的人,心里都清楚。

    在這種情況下,讓新任柱國公去接掌征西軍的事,少了許多阻力,作為安撫,原本執掌征西軍的大將軍族中一位能力出眾的后輩,已經被送往衛山軍。

    如此一來,在各方私下里已經達成共識的情況下,就算外人有意見,也注定起不到什么作用。

    與此同時,皇上與太尊打算改舊例,拋棄各軍大權由某家代代相傳的規則,讓各軍主帥定期換人的計劃,也正式開始實施。

    能做到像這樣,在各方主動配合,風平浪靜的情況下,順利完成這項改制,讓人不得不深感佩服,同時也深刻意識到,皇上雖然年輕,卻已經徹底坐穩皇位。

    了了心頭一樁大事,安常煦的心情也很好。

    “還是祖母規劃得好,秉持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提前布局,讓他們看到我們的信任與誠意,才會如此心無芥蒂答應這些安排。”

    對于這類恭維,安常煦早就達到張口就來的地步,陳鳳琪也已聽得心如止水,到了絲毫不受影響的地步,任其說得再好聽,還是直接說出自己的打算。

    “再過幾天,就是你年滿二十周歲的日子,我這個監國太尊也是時侯該退位,可以回去好好頤養天年了。”

    雖然陳鳳琪在臨朝聽政時,很少會發聲,可是誰都知道,朝廷的種種重大事件與舉措背后,都有她這個監國太尊參與的影子。

    即便陳鳳琪其實很少會態度強勢的直接拿主意,大多數時侯,她都只是給安常煦提供一些考慮問題的角度,或是一些新思路。

    能在登基四年多的情況下,就走到今天這種政通人和的地上,安常煦更多的是憑借自身之力,可是聽說祖母要退位,他還是大驚失色的連忙拒絕。

    “奶,您可不能就這么拋下我不管啊!要沒有您在一旁幫我把關,我這心里沒底,肯定會手足無措,一點都不踏實。”

    陳鳳琪不吃他這一套,態度堅定的回道。

    “你少來這套,再怎么不適應你后來的新身份與位置,這四五年下來,你也已經對自己的身份職責,有了一個清晰的認知,對未來也有了自己的規劃,別總巴著我一個農家出身的老太不放。”

    算起來,她也是剛好來到這個世界滿二十周年,再怎么不愿承認,用她自己的實際年齡算,現在也確實到了近半百的歲數,在這個世界上,是當之無愧的老太太。

    對陳鳳琪而言,這些年來,不管是在養孫子孫女的時候,還是當這個監國太尊的時候,內心深處其實一直都承擔著莫大的壓力。

    因為身為一個研究歷史的學者,她深知有些人與事,會對后世產生的巨大影響,她并不確定自己說的話,做的事,到底對不對,會不會給這個陌生的時空造成負面影響。

    雖然她并沒有給這里的人們描繪通過人們的努力,后世的人類在科學技術方面將會達到的境界,也不曾安排人重點向那些方面鉆研。

    只是毫不掩飾自身立場的鼓勵人們創新,大力扶持各個愿意接受改制創新的書院,重視醫學的研究發展,想要盡力改善老百姓看病難,受了重傷,得了重病只能等死的殘酷現狀。

    可是這些思想,以及身為皇帝的安常煦全力配合,往這些方面努力的舉動,都讓陳鳳琪在為此感到欣慰之余,心中還充滿著不確定,不知道自己到底做得對不對。

    何況她本身只是一個初出校門,雖然找到工作,卻還沒來得及正式上任的人,不僅沒有親自養孩子的經驗,更沒有宦場經驗,卻被趕鴨子上架的當了這個監國太尊,有一說一,她幾乎是無時無刻的期待著能解脫的這一天。

    看著徐景成那平靜淡漠的神情,讓文氏深感丟臉之余,再次施展出自己的壓箱底的本事,嚎啕大哭起來。

    “我真是白生養了你這個逆子一場,你個不……”

    徐景成干脆利索的直接打斷對方的哭訴。

    “我哥即將要在軍中成親,我要趕著去喝喜酒,實在沒時間在此多耽誤,母親請自便。”

    文氏哭嚎聲頓時戛然而止,不可思議的迅速上前伸出手,想要拉住已經轉身的小兒子。

    可是徐景成在軍中多年,那身手反應當然是十分靈敏,他有意放縱對方的接近也就罷了,當他不想再放任對方時,壓根就不會給對方可以接近的機會。

    沒能拉住兒子,文氏還是大聲呵斥道。

    “徐景成,你給我說清楚,什么叫做你哥將要軍中成親?他要和誰成親?是你祖母給他定的親?那可是我的兒子,他成親,怎么可以略過我這個母親?”

    快速退開,沒讓對方抓住胳膊的徐景成轉頭道。

    “你放心,將要與我哥成親的姑娘是誰,連我祖父、祖母都不知道,他們如何為我哥定親?是我哥自己求娶的,這是我這輩子最佩服他的一件事,竟然沒有經過母親的允許,給自己定下終身大事,哈哈,說什么我也要去當面向我哥表示道賀。”

    這是徐景成的真心話,因為打小就不得母親歡心,親眼看著她是如何將一顆心都偏到他大哥身上,忽視他與妹妹,他一直很希望自己也能爭取到母親的關心與愛護,所以努力在對方面前當個任打任罵的好孩子。

    這份孺慕之情,一直到當今登基前都還在,直到他在南境聽說自己的母親不知輕重,說的那些被有心人聽去,會連累他們整個家族,在后來甚至還犯下差點禍及全族的大罪后,他才深刻的意識到,他的母親已經無可救藥。

    在對方心中,最依重的只有曾經讓他很羨慕,后來讓他很同情的大哥,最信任的永遠只有她的娘家人,她認為值得尊敬的只有那些所謂書香門第,絲毫不曾為婆家一族的生死前程考慮,包括他們三兄妹。

    這也讓徐景成對自己的母親徹底寒心,這次來見他母親前,徐景成其實還懷著一線希望,希望他母親在經歷過這次的變故后,在心態等方面能有所改變。

    就像他那深受母親影響的兄長,定北軍歷練這幾年后,改變極其明顯,連成親這等大事,都敢作主張。

    而且果斷到邊祖父母與父親的勸說都不聽,堅持不愿再回京,也相當于是主動放棄柱國公府中的一切。

    可是事實證明,他的母親在這莊上住了近四年后,不僅沒有反省自身的過錯,還變得越發的偏激與急躁,連過去一直維持得很好的溫柔優雅的表面姿態都端不住,這也讓徐景成對她真正死心。

    既然母不慈,他也就沒必要再像過去般,在自己的母親面前收起所有的鋒芒,努力做個任其訓斥、打罵的孝敬兒子。

    可是文氏不知道,曾經對她的母愛無比期待的小兒子,因為她的種種言行,以及現在這明顯不思悔改的表現,徹底與她離心離德,不打算再與她講母子情分。

    在她的心中,這個不討喜的兒子再怎么樣,都是她的親生兒子,就應該聽她的話,沒權忤逆她這個母親。

    “我不允許,不管你哥要和誰成親,沒有我的允許,他就不準成親,你去告訴他,除非他不打算再認我這個母親,要不然,我絕對不允許他私自和別人成親。”

    正在這時,一直小心站在一邊的女子小聲喊了聲。

    “姑姑。”

    這聲呼喚提醒了文氏,她頓時精神一振,招手示意對方上前的同時,口中還以命令的語氣說道。

    “這是你大舅家的婉兒表姐,她因為受你外祖家的事情牽連,與夫家和離了,你將她帶去交給你哥,有她照顧你哥的日常起居,我也能放心些。”

    聽到這話,徐景成被震驚到有些反應遲鈍,所以對他母親而言,所謂的母愛,就是將他大哥給坑得前途盡毀不說,還生怕他被毀得不夠徹底,再火上澆油嗎?

    想到這些,徐景成再次對自己兄長的遭遇感到由衷的同情,同時也很慶幸他祖母與他父親總算在最后時刻拉了他兄長一把,讓他徹底離開他們母親的控制范圍,才能有如如今的改變。

    “婉兒表姐在此陪伴母親就好,兄長將要娶妻,有未來的嫂嫂與我可相互照顧即可,實在不宜多個外人,母親好自保重吧。”

    面對小兒子毫不猶豫的拒絕,文氏再次勃然大怒,但是想到她對侄女的承諾,以及讓侄女陪著她在莊上清苦度日的心疼不忍,她強壓下心中的火氣道。

    “不準胡說,沒有我的同意,你哪來的嫂嫂,我早說過,你要趕緊去告訴你哥,他要是還想認我這個母親,就要聽我的,我不準他在外面娶個身份來歷不明的女子。”

    “就算你現在不方便帶你婉兒表姐去你哥身邊,也可以先將你表姐帶回我們府里,好好照顧一下你表姐。”

    聽到這荒唐可笑的安排,徐景成連招呼都不打一聲,直接滿臉怒氣的離開,去找莊上的管事,訓斥他不該隨便放外人進莊,要求他以后要對莊上進行嚴加看管,給他那個在這里白吃白喝還不算,還想去他們府上禍害他們兄弟的表姐多找些事干。

    說完之后,本打算轉身離開,徐景成又轉頭交待道。

    “在莊上起座佛堂,不拘什么佛經、道經,給夫人都備上一些,食物也清淡一些,讓她在莊上好好休生養性。”

    也好讓他母親少惦記紅塵俗事,以免她總要承受求而不得的痛苦,在他母親做出那種事后,府上早已沒了她的位置,可她一點自知之明都沒有,還心心念念的惦記著要回去,要給他們三兄妹當家作主。

    徐景成雖然不像他兄長那樣愛讀書,君子六藝樣樣精通,可他并不笨,相反,因為他從小不受母親喜愛,對旁人的喜怒愛恨更為敏感。

    又因從小去軍中,不僅受到祖父的悉心愛護與培養,還得到堂叔和堂嬸的關心與照顧,與徐景楠這個年齡相差不大的堂哥同進同出,早早的就習得人情世故。

    早前因為文氏是他的母親,是他最在意的親人,他才一直放不下,如今徹底認清母親的本質后,他足智多謀,做事果斷的一面就占了上風,毫不心軟的給他母親做出這個安排。

    只是莊上的管事雖然得了徐景成的吩咐,還是不敢直接照做,而是將這番吩咐報到柱國公府上,得到老柱國公夫妻與徐忠廷的一致允許后,才正式實施。

    得知徐景成親自為他母親做出的安排,他的幾位長輩都有些意外,他們是知道徐景成對自己母親的心結的,他們沒有從重處置文氏,也是照顧到她這三個子女的的心情。

    沒想到徐景成遠比他們所以為的更能拿得起放得下,將他的母親也看得更透徹,才會親自做出這種安排。

    “不管文氏如何,總之她給我們徐家生的三個孫子孫女,都是好的,就憑這一點,我們徐家無論如何,都要好生供養她到終老。”

    聽到自家父親的感慨,徐忠廷趕緊應下。

    “是,父親請放心,兒子會讓人不時去莊上看看,確保文氏的衣食用度不會補克扣。”

    “我沒什么不放心的,別看景成親自安排他母親吃齋念佛,也不會真能狠下心任人克扣他母親的生活,頂多也就是讓他母親,再也影響不到他與我們這些家人的生活而已。”

    說這話時,老柱國公有些欣慰,也有些心疼,大孫子堅持不再回京,還在不讓家人出面的情況下,做出自己在外娶妻,將來定居北疆的決定,態度十分明顯,就是要徹底放棄身為府中長孫,繼承國公府一切的權利。

    好在小孫子從小是由他親自培養出來,頭腦清醒,做事有分寸,讓他們徐家后繼有人。

    景楠雖然也不錯,但在長房有人的情況下,讓二房承爵,先不說上面同不同意,肯定會給他們徐家的未來留下隱患。

    眼看安常煦馬上就要過二十周歲的生日,陳鳳琪正心情很好的說道。

    “好在徐家是個明事理的,并沒有為這次的調遣生嫌隙。”

    新任柱國公在卸掉京郊大營的大統領之位后,并沒有按慣例被派往鎮南軍,接掌鎮南軍,而是被派去接掌征西軍的消息傳開,讓所有人都深感意外,在朝野內外引起過不小的議論。

    就連朝堂上的眾大臣也為此事議論過,只是征西軍原本的執掌者,在此前已經主動請辭,請辭的原因沒有對外透露,該知道的人,心里都清楚。

    在這種情況下,讓新任柱國公去接掌征西軍的事,少了許多阻力,作為安撫,原本執掌征西軍的大將軍族中一位能力出眾的后輩,已經被送往衛山軍。

    如此一來,在各方私下里已經達成共識的情況下,就算外人有意見,也注定起不到什么作用。

    與此同時,皇上與太尊打算改舊例,拋棄各軍大權由某家代代相傳的規則,讓各軍主帥定期換人的計劃,也正式開始實施。

    能做到像這樣,在各方主動配合,風平浪靜的情況下,順利完成這項改制,讓人不得不深感佩服,同時也深刻意識到,皇上雖然年輕,卻已經徹底坐穩皇位。

    了了心頭一樁大事,安常煦的心情也很好。

    “還是祖母規劃得好,秉持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提前布局,讓他們看到我們的信任與誠意,才會如此心無芥蒂答應這些安排。”

    對于這類恭維,安常煦早就達到張口就來的地步,陳鳳琪也已聽得心如止水,到了絲毫不受影響的地步,任其說得再好聽,還是直接說出自己的打算。

    “再過幾天,就是你年滿二十周歲的日子,我這個監國太尊也是時侯該退位,可以回去好好頤養天年了。”

    雖然陳鳳琪在臨朝聽政時,很少會發聲,可是誰都知道,朝廷的種種重大事件與舉措背后,都有她這個監國太尊參與的影子。

    即便陳鳳琪其實很少會態度強勢的直接拿主意,大多數時侯,她都只是給安常煦提供一些考慮問題的角度,或是一些新思路。

    能在登基四年多的情況下,就走到今天這種政通人和的地上,安常煦更多的是憑借自身之力,可是聽說祖母要退位,他還是大驚失色的連忙拒絕。

    “奶,您可不能就這么拋下我不管啊!要沒有您在一旁幫我把關,我這心里沒底,肯定會手足無措,一點都不踏實。”

    陳鳳琪不吃他這一套,態度堅定的回道。

    “你少來這套,再怎么不適應你后來的新身份與位置,這四五年下來,你也已經對自己的身份職責,有了一個清晰的認知,對未來也有了自己的規劃,別總巴著我一個農家出身的老太不放。”

    算起來,她也是剛好來到這個世界滿二十周年,再怎么不愿承認,用她自己的實際年齡算,現在也確實到了近半百的歲數,在這個世界上,是當之無愧的老太太。

    對陳鳳琪而言,這些年來,不管是在養孫子孫女的時候,還是當這個監國太尊的時候,內心深處其實一直都承擔著莫大的壓力。

    因為身為一個研究歷史的學者,她深知有些人與事,會對后世產生的巨大影響,她并不確定自己說的話,做的事,到底對不對,會不會給這個陌生的時空造成負面影響。

    雖然她并沒有給這里的人們描繪通過人們的努力,后世的人類在科學技術方面將會達到的境界,也不曾安排人重點向那些方面鉆研。

    只是毫不掩飾自身立場的鼓勵人們創新,大力扶持各個愿意接受改制創新的書院,重視醫學的研究發展,想要盡力改善老百姓看病難,受了重傷,得了重病只能等死的殘酷現狀。

    可是這些思想,以及身為皇帝的安常煦全力配合,往這些方面努力的舉動,都讓陳鳳琪在為此感到欣慰之余,心中還充滿著不確定,不知道自己到底做得對不對。

    何況她本身只是一個初出校門,雖然找到工作,卻還沒來得及正式上任的人,不僅沒有親自養孩子的經驗,更沒有宦場經驗,卻被趕鴨子上架的當了這個監國太尊,有一說一,她幾乎是無時無刻的期待著能解脫的這一天。

    看著徐景成那平靜淡漠的神情,讓文氏深感丟臉之余,再次施展出自己的壓箱底的本事,嚎啕大哭起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