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贏丹也考慮過這個問題,于是就說道:“所以三十六國只出兵不出將。” 法老不解的問道:“何謂只出兵不出將?若只出兵不出將,又由何人指揮?” 贏丹解釋道:“由大秦軍統一指揮!將大秦軍拆分為教頭分列編至各軍訓練整合之后便可成一軍。” 這其實是近現代英國組建殖民軍的方式比如其殖民印度時就存在類似西域聯軍的問題這時組建殖民軍就碰到贏丹現在一樣的困難 該如何將這些互有矛盾甚至連習慣和信仰都不同的兵源組成一支能統一指揮并具有戰斗力的軍隊? 答案就是指揮層面的軍官全由英國人擔任于是所謂的“英印軍”就出現了這不只是英國軍官更有指揮經驗的問題,更是印度士兵內部不管身份階層全都是基層士兵頂多只是基層軍官,于是看起來大家都很“平等”于是內部矛盾就不會激化的問題。 這支軍隊在戰場上的確有不俗的戰斗力,打敗過牟田口廉也指揮的日本軍隊,也登陸非洲與隆美爾的德軍戰斗過。 因此在印度獨立之后便自以為是世界第三強國了孰不知,英國軍官撤換成印度軍官之后……這支軍隊丟失的就不只是指揮經驗,更嚴重的還是內部矛盾激化使其形同一盤散沙 高種姓不需立功就成為軍官在上層耀武揚威,低種姓拼死拼活卻只能在基層受奴役,功勞還要被高種姓軍官強占……這樣的軍隊又如何能作戰? 同理,若西域聯軍以這種方式聯軍的話,就不可能有勝利的希望。 只有統一在秦軍的訓練、領導和指揮下,才有可能如臂指使團結在一起形成戰斗力。 埃及法老微微點頭道:“此法或是可行,然三十六國又豈能放心交出兵權?” 這話倒是真的,兵權乃一國之本,交出去豈不是連保命的東西都沒有了! 贏丹說:“我等并要求其交出全部兵權只需交出部份,且出征所獲的戰利品及利益……便由出兵多少分配出征返回后便把兵權交還。” 這么一來就有利益牽扯到其中了出的兵多,得到的利益就多出的兵少,得到的利益就少。 更何況還有秦軍壓陣誰要是不交出兵權,秦軍往陣下一開就行更何況,西域三十六國都在秦軍兵鋒之下,交兵權與不交兵權有區別嗎? 不交兵權難道就能保安全?這其中唯一的變數應該就是法老因為法老不僅僅擁有十幾萬兵是西域第一大國,長期以來身為第一大國的它一直都保持著對周邊十余個小國的影響力。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