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113章 寶藏散盡人零落,更向何處覓知音-《無情逍遙劍》


    第(1/3)頁

    真宗皇帝起駕回到了汴京,丁謂又將天書送入大內(nèi)供奉起來,然后百官放假三天,各種獎賞不斷。直到年底,這次封禪活動才宣告結(jié)束。自從降下天書以來,全國上下為了封禪之事,整整忙碌了一年。

    時隔不久,河中府進士薛南與僧道士紳一千二百九十多人,又聯(lián)名上奏,請求真宗皇帝到汾陰去祭祀后土。節(jié)度使寧王元渥也上書懇請,真宗皇帝并沒有馬上答應(yīng)。隨后,士紳、文武官吏、僧道、將校等三萬多人又聯(lián)合起來三上奏章,請祭后土。于是,真宗皇帝這才昭告天下百姓,將在來年的春天,到汾陰祭祀。

    看起來,好似真宗皇帝是被迫祭祀汾陰,其實不然。就象王旦他們吃素齋一樣,大家都在裝模作樣,真宗皇帝把自己的戲份演足了,方才答應(yīng)。祭祀泰山之后,真宗皇帝以為祭天而不祀地,未免有失偏頗,總覺美中不足。既然已經(jīng)祭祀了泰山,汾陰祭地亦勢在必行。于是,真宗皇帝命陳彭年搜集有關(guān)歷朝歷代祭祀后土及停祭后土的事宜,并把上述認識轉(zhuǎn)告了宰相。宰相既然已經(jīng)知道了皇帝的意圖,馬上就開始鼓動各方百姓上書。與天書事件一樣,這些完全是朝廷中一些人自導(dǎo)自演的好戲罷了。隨后他們便開始了各項準備活動。

    前番封禪,花費甚大,勞民傷財,從上往下,盡皆弄虛作假之事。真宗皇帝卻志得意滿,樂此不疲,當(dāng)然會有人為他裝神弄鬼,假造祥瑞,這些勞民傷財之事,對百姓的危害極大,讓人痛心,讓人扼腕。不少官吏搶收百姓小麥,強占民財,強征役夫,瘋狂虐待百姓,視人命如草芥,真是天怒人怨。又逢天下大旱,谷價暴漲,赤地千里,民怨沸騰。地方官、眾大臣卻只報祥瑞,全然不顧百姓死活。龍圖閣制侍孫奭忍無可忍,向真宗皇帝上書切諫。

    孫奭的奏章,從一個封建文士的角度分析、論述了祭祀汾陰不合常理的十種表現(xiàn):其一,依照祖宗往例,應(yīng)按照傳統(tǒng)行封祀大事,要“卜征”五年。五年之內(nèi),風(fēng)調(diào)雨順,天下無事,祥瑞屢現(xiàn),才能舉行。如果不是這種情況,就必須要修身養(yǎng)性,推行仁政,再卜五年。如今剛封祀了泰山,又祀汾陰,實屬過分之舉。其二,祭祀汾陰之事自古少有,僅漢武帝當(dāng)年想封祀泰山,怕眾大臣有意見,才先封中岳,又祀汾陰,然后才到泰山之下。這只不過是循序漸進的意思,是把祭祀汾陰當(dāng)作了過渡而已。現(xiàn)在陛下既然已經(jīng)封祀了泰山,何苦再祀汾陰。其三,《周禮》以圓丘祭天,方澤祭地,就是今日的南郊、北郊。漢初以前只有五疇祭天,漢武帝時才在汾陰祭地。元、成二帝時,接受大臣的建議,把汾陰的祭祀移至北郊。從那之后,已經(jīng)很少有帝王祭祀汾陰的情況了。如今既有北郊的祭地活動,又要祭祀汾陰,實為畫蛇添足。其四,西漢定都長安之后,由于距離汾陰很近,便直接在那里祭祀。如今汴梁距汾陰不下千里之遙,陛下遠離京城重地,前往那里去祭祀,一旦有了突發(fā)之事,很難處理,實在是不甚妥當(dāng)。其五,唐朝興起于河?xùn)|,建都長安之后,仍時時到河?xùn)|巡視,沿途必經(jīng)汾陰。所以唐明皇也祭祀過汾陰,不過是順路而為之罷了。陛下前去祭祀汾陰卻是沒有任何道理的。其六,天若降下災(zāi)禍,朝廷行事更須格外小心,這亦是周宣王能夠中興周朝的原因,歷朝歷代都把它當(dāng)作經(jīng)驗之談。如今,旱澇災(zāi)害不斷,陛下正宜潛心修道,以回應(yīng)上天的譴責(zé)。不應(yīng)聽信小人之言,遠勞百姓,蕭鼓盤游。其七,二至八月之間打雷實屬正常現(xiàn)象,它是天子賢否的象征。如今冬季驚雷響徹,明明是上天對皇上的敬告,提醒陛下悔改,陛下卻全不理會,執(zhí)意要去祭祀汾陰。其八,民為神之至尊,所以先王成民事在先,致神事在后。如今國家連年大興土木工程,水旱災(zāi)害增多,還要驚擾百姓,祭祀神祇,這是把主要和次要顛倒了次序啊。其九,陛下如若一定封祀,亦不過是學(xué)漢武唐皇,為自己歌功頌德而已,不應(yīng)該為了求此虛名,而妨礙國家的治理。其十,朝中大臣要陛下效仿唐明皇,以開元故事為榜樣。然則是唐明皇寵幸后宮,信任奸邪,終于搞得天下大亂,自己亦四處流亡,實不足以之為陛下榜樣。

    不久,孫奭又上疏說:“為了祭祀汾陰,已將京城人心弄得人心惶惶,而江淮的百姓亦疲于應(yīng)付。土木工程尚在進行,而天下各地四方盜賊已經(jīng)公然橫行。先帝曾要封祀,卻因天災(zāi)未能成行。如今臣僚們便要陛下繼承先帝遺志,進行封禪。實不知,先帝真正的遺志是:西取繼遷,北克幽薊。于此,眾人卻沒有獻出任何計策,反而言辭卑切,奉以歲幣向契丹求和;以用加官晉爵,姑息李繼遷。如今更弄鬼裝神,假造祥瑞,鼓動陛下,重行封禪之禮,勞民傷財,危害百姓,真是讓人痛心不已、扼腕不已啊!”

    孫奭亦有膽更有識,言辭不能說不懇切,不能說不忠心,滿腔熱血,深懷激憤,可惜真宗皇帝始終不為所動,依然我行我素。孫奭仍然不肯輕言放棄,他又上書言道,“臣身為人臣,因鼓動陛下制造祥瑞、假托鬼神而痛哭長嘆!”

    其實,大多數(shù)人都和孫奭是一樣的,即使是身為宰相的王旦,良心亦是難安。每有大型的祭祀活動,王旦都作為天書使,捧著天書在前面帶路。王旦明明知道這是在故弄玄虛,卻又無法表達心中的悲哀;有心揭開這場騙局吧,卻又畏首畏尾,顧慮重重,怕惹禍上身;有心請求退職吧,又覺得真宗皇帝對他委實不薄,無緣無故離去,不免覺得有點兒對不住真宗皇帝的一番情意,其實是難舍富貴榮華罷了。

    王旦心中愧慚,因此整天悶悶不樂,卻又不敢表現(xiàn)出來。回憶起當(dāng)初李沆的忠告,心中對他越發(fā)佩服,常常稱贊他說,“李沆有如此遠見,真的是位圣人啊!”后來,王旦對此事頗為介懷,臨死前對兒子說道,“吾一生為官,自認為萬事皆無愧于心,無愧于人,只有天書一事,耿耿于懷,死亦不能贖罪。吾死以后,愧對列祖列宗,爾等當(dāng)剃我須發(fā),著僧衣入殮,吾羞于得列士流!”可見,王旦的內(nèi)心是多么的痛苦。利用政權(quán),作假騙人,不知始于何時,而王旦尚能有些許愧疚之心,等到所有的參與者都心安理得的時候,這個政權(quán)也就離滅亡不遠了。

    封祀對宋代社會影響極大,不僅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上賜功、推恩,大赦之類與封祀之事相伴始終,嚴重破壞了朝政。機構(gòu)臃腫,行政效率極其低下。真宗皇帝變得好大喜功,沽名釣譽,極盡奢靡之事,上層機構(gòu)腐化嚴重,政治亦趨向形式化。自此之后,宋朝亦從真宗皇帝封祀開始,逐漸走向衰落。

    張笑川眼見這一切發(fā)生,對真宗皇帝愈來愈感陌生,心中萬念俱失,心灰意冷,見鬧劇再次上演,正想掛冠而去,即刻退隱。這時,雷震天匆匆來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