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干部包隊下鄉配合基層抗旱工作。 這個政策得到了省一級領導的肯定。 省領導各市主官電話會議上做了批示:“當下我們國家還不富裕,農村地區尤其貧困,多數生產大隊尚未通電更沒有通電話,這樣基層與縣市等高級指揮部門聯系困難。” “將市區縣各機關單位的領導干部、黨組織成員送去一層互相搭班子,這可以有效解決溝通問題,該政策值得鼓勵?!? 就此。 更多的地區、更多的市區縣領導干部開始被動員下鄉。 尤其一些臨近退休的老同志,他們中有大量是從農村走入城市的領導干部,如今家鄉受災,他們想要在工作崗位的最后關頭發光發熱,便紛紛打起背包,告別辦公室,奔赴指定的生產隊。 不光生產大隊有包隊干部,下沉到生產隊也有。 這些老同志反而覺悟高、能吃苦,他們住進大隊部、社員家甚至田間窩棚,真正融入了抗旱救災的第一線。 指揮部印發的《干部包隊工作手冊》和《抗旱救災政策紀律匯編》,成了他們隨身攜帶的寶書。 他們不光要負責核查當地旱情具體信息,還要出主意、找條件幫助落后的生產隊尋生路。 同時他們也得負責巡查督導,及時發現和解決“包隊制”運行中出現的問題。 就這樣。 “干部包隊”機制如同一張無形的大網,率先迅速覆蓋了安果縣每一個生產大隊。 它的效果很快顯現出來。 信息的傳遞更加快捷準確,資源的分配更加公平透明,基層的執行力顯著增強。 許多過去需要層層上報、久拖不決的小問題,在包隊干部的現場協調下迅速得到解決。 更重要的是,那種因信息不對稱、資源分配不透明而引發的猜疑和不滿情緒,得到了有效緩解。 錢進這邊,指揮所將一份詳細的《安果縣送水路輪送及生產隊級轉運實施細則》進行了起草、敲定,并立刻送到了指揮部。 指揮部開會討論了可行性后,通過電話和電臺傳達到其他區縣推廣。 就此,各地區送水效率因此大幅提升,因爭水引發的沖突也顯著減少。 而錢進盡管離開了指揮部這個中樞,可他在指揮部里的威信,通過提出、實踐了一系列著實有效的行動和政策,再次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至于在基層? 他的口碑更好! 真就是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關于他的一切都是農民們自發傳播開來的,“錢指揮說話算話而且有辦法,跟著他抗旱,準能贏!” 這句話成了安果縣流傳在送水路上的口碑。 送水工作捋順了,別的工作有問題。 錢進跟鄭國棟和韓兆新匯報工作的時候,有一點說的很到位。 到了抗旱緊急關頭,這水是救命的東西,農民們一定會下狠手爭搶。 嶠密縣有兩個緊緊相鄰的生產隊叫小李莊和大李莊。 這兩個生產隊往祖輩上數是一個祖宗,但后來李家人多了,混不到一起去,最終分地分家成了兩個村莊,再到了五十年代開始進行人民公社化,兩個村莊變成了兩個隊。 小李莊和大李莊的水源條件不錯,他們位于一個水庫下游,由一條名為“清水河”的河流,將水庫里的水給放流到下游地區。 自然,清水河一直是經流地區重要的灌溉水源。 往年雨水豐沛時,河水潺潺,不用水庫放水,清水河也能滋養兩岸農田。 但今年大旱,清水河早已斷流多時,只剩下水庫可以蓄水,然后時不時根據上級單位指示偶爾放水。 今年旱災嚴重,地主家也沒余糧,水庫里的水也不多,所以每次放水放的少,只是給轄區內幾個生產大隊供應點人畜飲用水罷了。 對于這兩個生產隊來說。 小李莊在下游,大李莊在上游。 往年兩個生產隊共用河水,雖有小的摩擦,但大體相安無事,畢竟往根子里說,一筆寫不出兩個李,兩家人是親人。 但今年這最后一點救命水,成了點燃矛盾的導火索。 六月收了麥子種下玉米,小李莊的幾百畝玉米地,是全生產隊的口糧田,全指望這點河水澆灌保命。 包隊干部是縣農業局的老技術員宋林文。 他是個很有責任心的老黨員,來到小李莊后一直努力的協助當地農民抗旱。 秋收是個關鍵,于是他天天蹲在地頭想辦法來幫助農民增收。 可他好辦法沒想出來,倒是在地頭上看著玉米葉子一天天打蔫卷曲,越來越不行了。 這讓他心急如焚,多次組織社員從河道里挑水點澆,但杯水車薪。 大李莊的情況同樣嚴峻。 他們的農田更多,旱情更重,包隊干部是市里水利局計劃科的副科長李德裕。 本來李德裕是該回小李莊當包隊干部的,可他老婆是小李莊的,他當初對老婆、對老家人不怎么樣,老家人對他很有意見。 尤其是他老婆剛剛死沒多久便另娶嬌妻,他很清楚,他在小李莊不受歡迎。 這樣他本來想托關系能逃避下鄉,結果沒逃避成功,最終他又走了走關系,從本來該派遣的小李莊調到了隔壁大李莊。 來到大李莊后,當地社員對他的態度也是不咸不淡,但比小李莊好的多。 小李莊那邊得知他在隔壁當包隊干部,有一些脾氣暴躁的長輩甚至上門來罵他了。 不過該說不說,李德裕只是在農村受盡苦頭不愿意再受苦,他的腦子還是靈活的,另外他也想在抗旱工作中好好表現一番。 因為鄭國棟給他們開二次動員會議的時候說過了。 他們的表現,組織上肯定都會關注,在基層生活是苦工作是累,可容易出成績。 恰好水利局計劃科的科長快要退休了,李德裕動了心思,他便想在大李莊立個功。 然后他發現大李莊生產隊外的清水河上游河床有個天然的回水灣,地勢稍高。 就此,一個大膽的念頭在他心里萌生,并得到了大李莊老隊長李福貴的支持。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大李莊組織了幾十個壯勞力,帶著鐵鍬、麻袋,悄悄來到上游河灣處。 他們不顧下游小李莊的死活,連夜用沙袋、石塊和泥土,在河灣處筑起了一道簡易的攔水壩。 恰好當夜水庫放水! 當然這個‘恰好’的時機是李德裕找到的,他畢竟是水利局的人,水庫管理員跟他們單位有些關系,他沒法讓水庫放水,卻可以打聽出水庫放水時間。 搶在水庫放水之前,攔水壩建成了。 等到開始放水,水流被強行截住,水位慢慢上漲,形成了一個水塘。 大李莊的社員們欣喜若狂,連夜用水桶、臉盆往自家田里運水。 結果天不亮消息就傳到了下游小李莊。 當小李莊的社員們清晨發現河道徹底斷流,而上游傳來了喧鬧聲時,瞬間炸了鍋! “大李莊斷水了!他們把河堵死了!” “狗日的大李莊!這是要絕我們的活路啊!” “跟他們拼了!把壩扒了!” 一時之間,群情激憤! 小李莊的民兵隊長李長河是一個血氣方剛的漢子,他平日里就看不慣大李莊仗著上游占便宜,此刻更是怒火中燒。 于是他當即抄起一把鐵鍬,振臂一呼:“老少爺們,抄家伙、打鬼子!” “全體民兵跟我去上游,把咱們的水搶回來!誰敢攔著,別怪老子鐵鍬不長眼!” 幾百號紅了眼的青壯勞力,拿著鐵鍬、鎬頭、扁擔,甚至是土槍,在李長河的帶領下,如同決堤的洪水,浩浩蕩蕩地向上游大李莊的攔水壩沖去。 大李莊那邊也早有防備。 老隊長李福貴叼著旱煙袋,蹲在剛壘好的土壩上,冷冷地看著洶涌而來的小李莊人群。 他身后,同樣聚集了上百號手持家伙的大李莊壯勞力,個個橫眉立目,嚴陣以待。 空氣中彌漫著濃烈的火藥味,一場大規模的械斗一觸即發。 但兩個生產隊的干部都知道現在治安紀律多么嚴格,所以雙方沒敢像建國前那樣,起了大沖突直接械斗解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