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很多時候不少人會懷疑,講這些有沒有用,講這一些好像與能不能成為作家,并沒有太大的聯系。但事實上,寫作這種東西并沒有一個具體的工式,我們只能通過對于其他一系列與文學相關的理解,最終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寫作道路。” “不過在網絡文學這一塊來說,我覺得稍微會比傳統寫作更為清晰一些。或許,聽完我的課程之后,大家對于網絡文學,以及如何寫網絡,就有了一個大概的概念。” 和大家稍微互動了一下。 陳揚便正式開講。 “說起來,網絡文學的歷史很短。我們目前普遍定義的網絡文學元年,是1997年痞子蔡寫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當然,在他之前,有沒有網絡文學?當然也有。不過,那個時候可能大家還不是特別將這個文學定義為網絡文學,直到他出名之后。” “有沒有同學能夠說一下,什么是網絡文學?” 陳揚提了一個問題。 很快就有學子舉手回答:“發在網上的作品,就是網絡文學。” 陳揚點頭:“說得非常好。” 陳揚繼續說道:“理論上來說,發在網上的作品就是網絡文學。但,他只是網絡文學1.0時代。在當時,雖然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我們知道了他是網絡文學。可是,當時的網絡文學與我們現在的網絡文學并不一樣。” “在當時,所有人都認為,只要我把作品發到網上,那他就是網絡文學了。于是,因為這個概念,當時產生了第一代網絡文學網站,榕樹下。” 陳揚一邊說,一邊打開PPT。 “大家也可以搜索一下這個網站。” “這個網站站長叫朱威廉,他是一位美籍華人。創建網站的時候,他也沒有太大的想法,就是他喜歡寫點東西,網上又有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于是他就創建了。并且,在創建之初,榕樹下也取得了比較好的發展,并吸引了很多現在我們都能叫得出名的一眾作家。” “比如李尋歡,安妮寶貝,今何在,郭小四,韓韓……等。這一些作家,有一大堆還活躍于目前文壇,并且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那么,問題來了,這些作家當時成名,真的是天賦亦稟嗎?” 此時。 直播間處。 一眾網友,以及一眾圈內的作者也是議論紛紛起來。 “是啊,這些作家不就是有很強天賦嗎?” “李尋歡,韓韓……他們肯定有很強天賦啊。” 臺下一眾同學也是這般認為。 陳揚卻是笑了笑:“要說天賦,多少有一些天賦。但真正讓他們成名的,不是他們的天賦,而是載體的不一樣。” “陳揚老師,什么是載體?” “就是承托文字的物體。” 陳揚說道:“最早文字的載體可能就是大地,巖石……我們的祖師拿著石頭或者是樹枝,在大地上畫畫,在石壁上創作。但是,時間一長,這一些字或圖都會消失。后來,我們的祖先就想到了在龜甲上面刻字,于是就有了甲骨文。” “再后來生產力更為先進了,我們的祖先就在織物,如布,綿,錦……上寫字。再到后面,就是到竹子上寫字,于是有了竹簡。再后來發明了紙……直到互聯網出現之前,我們一直都是在紙上寫字。” “當然也不完全是。在發明紙之后,我們的載體也有過一些變化。比如,我們出現了一些雜志,報紙,期刊……等等,這一些載體雖然也是紙,但每一個載體的內容都有很大的不同。拿最早的甲骨文來說,因為龜甲很硬。要想刻在上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們祖先所刻的甲骨文并不多,每次刻字都是幾十個字,一百多個字左右,有的甚至就只有幾個字。” “而到了織物,竹簡時期。寫字就更為容易了,但也只是相對容易。寫在布上容易是容易,但布太貴,穿都不一定有這么多衣服來穿,更不用說拿來寫字。于是更多的是寫在竹子上,可寫在竹子上其實也不方便,至少在攜帶這一塊不是很方便。既然寫在竹簡上不方便,所以很多寫在竹簡上的文字一般也不長。” “比如說道德經,只有5000字。論語也是1萬多字,易經也只有幾千字。為什么他們不寫長,因為寫長一來攜帶不方便,二來也不容易傳播與復制。最長的就是寫在竹子上的史書了,如漢書,大概有70多萬字。但這70萬字,也是作者花了40年的時間才寫成。要是換成我,70萬字,高峰時期,我一個月搞定。” “噗……” 冷不防的陳揚一句我一個月搞定70萬字,卻是讓眾人目瞪口呆。 隨后則是掌聲瘋狂襲來。 直播間內一眾同行作者樂不可吱,沒想到不揚神在上課的時候都來了一個裝逼。 不過裝逼是裝逼。 但人家一個月70萬字是真的。 當時陳揚在寫《我有一個裝逼打臉系統》的時候,就瘋狂的更新過。 你不服都不行。 “直到紙的出現,我們所寫作品的長度,這才多了起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載體的不同,對于書寫內容有著非常大的限制。甚至就是有了紙之后,也不是你想寫長就寫長。一系列的作品除了受到紙的約束之外,還會受到當時印刷條件的約束。有很多先賢寫的經典,因為沒有得到很好的保存與印刷,也就沒有流傳下來。” “我們回到榕樹下這一個網站。可以說,榕樹下為代表的網絡平臺做為網絡文學的載體,他又與傳統的紙質有了很大的區別。 這讓大家在上面所寫的內容,可能不再是與傳統紙質出版的那些作品一樣。 之前沒有紙的時候,是字寫得少,每一句都像微言大義。 有了紙之后,作品寫得長了,內容也變得更為豐富了。 于是出現了,戲曲……等在當時并不當文學的類目。 再到近現代。 又有了散文,現代詩,,劇本等。 那么。 由紙再到互聯網。 他又有了一個巨大的變革。 初期1.0版本的變革,他還是那么的巨大。 他的變革是寫作手法的不一樣。 他的寫作手法更為的天馬行空,更為的富有想象力,更為的接地氣,也更為的語言多樣化。 隨即。 大屏幕上,陳揚例出了“今何在”的名言: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 我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 我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 我要那諸佛,都煙消云散……”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