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哪怕他們之前有在東番的遷民經驗,但是那規模要和整個馮紫英設計的遼東遷民規模比也是小巫見大巫,差得太遠,規模和工作量都是增長好幾倍。 不過馮紫英也給劉克定建議可以循序漸進,第一二年可以試點,三五千人或者一兩萬人的試點,只要成功了,便可以照此復制,逐步擴大規模,而且有了好的示范效應,后期來的移民也更有積極性,經驗豐富了,無論是安福商人還是地方上的官員衙役在處理上也要簡單許多。 這一場探討下來一直到掌燈時分,幾個時辰下來都讓大家饑腸轆轆,但是卻都是興致高昂。 對于商人們來說,這是第一次他們以主事者的身份參與到偌大一個地方的全面規劃和建設發展過程中來,馮紫英禮賢下士的態度也讓他們分外有成就感,尤其是涉及到每一個地方的設想規劃來,他們都可以參與建議,馮紫英也從諫如流,更是讓他們十分滿足。 馮紫英也設宴招待一行人,席間觥籌交錯,大家也是把酒言歡。 “大人,我等商賈之輩,能得大人看重,倍感榮幸。”何廷發不無感慨,“要說我們這些人也算是見過一些官員,雖然不少人對我們表面上都十分客氣,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他們只是表面而已,內心對我們商人是十分鄙薄的,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將,很多人更多的是把我們當成可茲利用的肥羊,若是不能為己所用或者用過之后,便是兩個態度,更多的人更是把握等商賈視為于國無用于民無益的寄生之流,可他們何曾想過我們在其中賴以謀生的辛苦種種,若是這萬民沒有了我等商賈之輩,那又會是怎樣?為何從古至今士農工商中我們商人能占有一席之地,難道這期間沒有道理么?” 何廷發的一席話也引起了其他幾人的共鳴。 作為各大商幫中的頂尖商人,他們周圍少不了也會有不少官員,其中不乏也是二三品的地方大員中樞重臣,但是他們都能感覺得到,那些人都是沖著他們的銀子或者說可茲利用之處而來,鮮有能給他們提供支持,幫助他們謀劃未來產業發展的情形,但馮紫英卻不一樣。 馮紫英的平等態度并非做作,而是發自內心,特別是對商人們的作用并非只是利用,而更多的時候是相互合作,甚至在商人們心目中馮紫英給他們的幫助支持更大于他們的付出,很多時候大家都能有很多的共同語言和思想,這才是他們最愿意和馮紫英合作的緣故。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