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但是考慮到盧龍、灤州都有冶鐵工坊,鋼鐵產量每年都在遞增,而要想運出去,通過榆關港海運南下無疑是最劃算的,所以這么一計算下來,大家又覺得這種提前耗巨資的投入也是值得的。 從盧龍到榆關,風馳電掣般的列車一趟就能把上百人只花了三個時辰就運送到,這等速度和效率簡直讓人不敢置信。 在榆關港,所有人都不敢相信這在十年前還只是一個只有平素只有幾條魚船的小漁港,現在已經變成了每天進出港超過三十艘的繁華商港,無論是遼西走廊還是東蒙古草原,或者京東地區,這里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物資集散地,輻射到整個京東遼西蒙東地區。 馮紫英沒有去這一趟,對于他來說,這些標本都是爛熟于胸了,盧龍到榆關的馬拉列車他也乘坐過三次,還提出來了不少改進意見。 雖然要多花去五六天時間,但是馮紫英覺得是值得的。 尤其是來自內陸地區如河南、陜西、湖廣、四川、云南、貴州和廣西這些地區官員和士紳乃至行業組織代表,他們對外界日新月異的發展并不了解,可以說兩邊的認知相差二三十年也很正常,一些鄉紳甚至一輩子都未曾走出過自己所在的省甚至府,有這樣一個機會讓他們去感受一下周圍世界的變化,對其的直觀沖擊遠勝于尋常的口頭說教。 甚至就算是朝中不少官員一樣也對很多變化一知半解,讓他們去親眼所見,親身感受,才能意識到自己認知上的巨大差距。 在榆關港登船,乘坐海船經大沽抵達通州,再從通州回到京中。 “這些人感受怎么樣?”馮紫英問道。 隨著官員和代表的回京,跟隨著這些人走了一大趟的賀逢圣也回來了,也算是馮紫英的一個“眼線”。 賀逢圣是以南直隸徐州知州的身份參加了此次大朝會。 “不得不說,紫英,你這一手相當厲害。”賀逢圣贊不絕口,臉上露出興奮之色。 “冶鐵坊的高爐給人震撼太大了,看著那滾滾流出的鐵水化為精鋼,看著那一支支火銃被打造出來,還有那鐵軌,所有人眼睛都直了,都不敢相信會用鐵軌來鋪路,而且一鋪就是上百里地,都在扳起指頭算這么長的鐵軌,會是多少斤,如果分給所在地的百姓,每個人能分得多少,劃算不劃算,……” 馮紫英笑了起來,這種在這個時代絕對是震撼人心之舉。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