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貞觀十六年,二月二十一,春分。 仲春之月,草原上早已春回大地,一片郁郁蔥蔥,牧民們驅趕著牛、羊、馬匹啃食沁翠的青草,二十斤沿著匈奴河畔栽種下去的紫花苜蓿種子,全都冒出了頭。 燕然城,燕然大都護府,正堂,人頭攢動,不只是東宮將領們,還有大都護府屬官,六個迥然各異的身影坐在右下首,有些坐立不安。 “古老相傳,有一支生活在北海(貝加爾湖)附近的族群,稱作丁零,又被叫做敕勒、狄歷。” “三國時,一部分人遷徙前往金山(阿爾泰山)一帶,與烏孫、車師、康居為鄰,剩下一部分留在了北海。” “由于這些生活在北海附近的敕勒人使用車輪高大的車子,故而被鮮卑人稱之為高車。” “魏晉時期,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動于大漠草原,一部分進入中原的敕勒人曾建立翟魏政權。” “北魏建立,多次發動對敕勒的戰爭,虜獲六七十萬人,置于漠南各地,還有很多敕勒部落在漠北服屬于柔然,敕勒人短暫進入了衰頹期。” “一直到柔然遭受北魏的攻擊,日漸衰弱,敕勒人阿伏至羅率眾十余萬西遷,在車師前部建立高車國,向南控制了高昌、焉耆、鄯善,勢力東北至漠北草原一帶,北達金山,西接烏孫西北的悅般,東與北魏相鄰,最后滅于柔然。” “后來,敕勒族群又叫高車六種,分別為丁零氏(狄氏)、袁紇氏(回紇氏)、斛律氏、解批氏(契苾氏)、護骨氏、異奇斤氏。” “丁零氏、斛律氏、護骨氏融入鮮卑,進入中原,異奇斤氏覆滅。” “只剩下袁紇氏、解批氏活躍在草原,因為鮮卑人的南下,又發展出了高車12姓,這就是鐵勒人的由來。” “鐵勒人一共有十五部,薛延陀聯合其它八部建立了統治大漠草原的汗庭,葛邏祿人游離在西突厥和薛延陀之間,生活在金山以南。” “在西突厥統治下的夷播海附近還生活著一個部族,他們自稱為鐵勒后裔,由突騎施、車鼻施、處木昆三姓組成了‘三姓突騎施’,實則是烏孫后裔。” “生活在漠北的契苾、都播、斛薛、奚結、阿跌同樣是被承認的鐵勒一員。” “白霫雖說自己認為自己是鐵勒人,卻被鐵勒各部排斥,你們和曾經生活在潢水以北的霫族是同種同源。” “霫族早在歲月的流逝下被庫莫奚吞并,因為你們都是東胡的后裔。” 提及此,李承乾的目光在右下首那個穿著明顯和其他人不一樣中年身影中停滯了一會兒。 “大唐太子殿下博學,我等深感佩服。” 北海五部鐵勒酋長無一不對李承乾如數家珍般講出鐵勒由來而佩服。 “丘穆爾多謝殿下為我部正名。” 白霫酋長起身行了一個大禮。 “嗯。” 微微頜首,李承乾嘴角露出了一抹滿意之色。 看來,這個白霫酋長還算懂事,領會到了他話語間的深意。 “薛延陀已經消失在了歷史中,成為了永久的過去式。” “薛延陀部眾都已經是大唐子民,分布在燕然城、龍城、東胡城。” “鐵勒八部在孤的見證下,以大唐之名于燕然山歃血為盟,分漠北為八份,大唐賜予各色旌旗、印璽,助其筑城而居,聽從北庭大都護府的號令。” ‘唰!!!’ 幾名酋長眼眸一下子睜大了。 漠北均分為八份,大唐見證下,那不就意味著八部要是起了爭執,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強者肆意掠奪弱者,甚至是吞并覆滅了。 還有城池居住,這樣的生活簡直就是他們的夢! “大唐于狼居胥山下設立燕然都督府,總領外鐵勒各部事宜。” “燕然都督即武邑縣公。” “諸位可有異議?” 環視幾名酋長,李承乾臉色平淡道。 “遵命!” 一眾酋長看著蘇烈那雄壯的身軀,哪里還敢多說什么,連忙點頭。 “既如此,那便商量一下你們之間的疆界及統屬問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