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173章:萬世之基(二)【二合一】-《大魏宮廷》


    第(3/3)頁

    真正一窮二白的平民子弟,想要接觸書籍的可能性實在是太低了,幾乎微乎其微。

    所以說,并非只有王族、貴族、士族、地主階級才會出現人才,而平民卻沒有絲毫誕生人才的可能,說到底,平民子弟只是被貧窮所限制——占魏國總人口將近九成的平民階曾,難道就當真沒有天資卓越的?

    這不現實!

    當然,這只是趙弘潤內心的想法,并不敢透露出來,否則,必定會引起王族、貴族、士族的聯合抗拒——這些人縱使不敢違背他的王令,也必定會在這件事上從中作梗,以確保他們的地位以及所能擁有的一切,日后不至于被人才井噴的平民子弟,或者說新士族所取而代之。

    “……朕決定在每個郡的幾個大縣,以禮部的名義開設學塾,無償招收那些幾歲的稚童,教授他們習文認字……”

    聽到趙弘潤這第一段話,諸內朝大臣心中并無波瀾。

    因為趙弘潤這第一步,邁得很小且十分謹慎。

    目前,魏國攏共有河套、河西、三川、河東、上黨、河內、潁水、商水、梁郡、宋郡、邯鄲這十一個郡。

    而在這九個郡中,能稱得上大縣的,其實也并不多,就拿三川郡來說,目前就只有兩個,一個是仍在建設當中的王都「雒陽」,還有一個便是「雒城」。

    而河東郡,也只有「汾陰」、「安邑」,再加一個勉勉強強湊合的「臨汾」。

    縱使是最近幾年魏國發展最快的潁水郡,能稱得上大縣的也就「新鄭」、「安陵」而已。

    再加上河內郡的「山陽」,邯鄲郡的「邯鄲」,商水郡的「商水」與「鄢陵」,上黨郡的「泫氏」,宋郡的「定陶」、「睢陽」,基本上在每個郡內,能稱得上是大縣的,也就那么一兩個,最多三個。

    因此保守估計,估摸在三十座城池左右。

    而趙潤希望禮部在這三十座城池內,分別開設一座學塾,無償招收幼齡的學子。

    這約三十座學塾,姑且可以叫做「國立學塾」,因為它們由朝廷全部斥資建造,隸屬于禮部轄下的。

    說實話,以魏國目前的財力,建設這三十座學塾,并不是什么問題。

    “只招收幼齡的稚童么?”

    內朝大臣馮玉驚訝地問道,因為眼前這位陛下一開始那可是說要普及全國魏人認字的。

    聽了馮玉的話,趙弘潤正色說道:“不,招收幼齡的稚童,指是正式的學子,年紀大一點的人,若是有心去學習,也可以去旁聽,不過,學塾并不負責他們的吃住。”

    諸內朝大臣一聽就明白了:這是為了防止某些當地的地痞無賴,打著學字的名義去學塾騙吃騙喝。

    “那些幼齡的稚童,學塾只是教授他們認字么?”藺玉陽試探著問道。

    仿佛是猜到了藺玉陽心中的想法,趙弘潤簡潔地說道:“這大概三十座學塾,只是最初等的啟蒙教育,之后,朕還會要求禮部再每個郡的治縣,開設高等學塾,大概十來座左右。這十座高等學塾,并不面向一般民眾,唯有得到舉薦的學子,才可入學,其中的佼佼者,參加考舉。”

    諸內朝大臣驚訝地面面相覷。

    他們忽然意識到,眼前這位陛下的決策,無疑是讓平民子弟求學的道路被大大拓寬。

    若看得更長遠一些,這樣的舉措,也使得魏國擁有了穩定的人才晉升渠道,假以時日,將會有許許多多的人才涌現,成為魏國的棟梁之才。

    此舉可真稱得上是萬世的根基啊!

    魏興安四年的八月份,魏王趙潤頒布詔令,宣布在大梁、雒陽、雒城、新鄭、定陶、睢陽、商水、安陵、鄢陵等三十幾個國內大縣,開設國立初等學塾,面向整個魏國,不分貴賤,招收大概六歲到十二歲左右的幼齡稚童,無償教授學業,不分分文。

    同時在這份詔令中,趙弘潤亦確定了包括《百家姓》在內的幾本有禮部編寫的書籍,作為這三十座初等學塾的啟蒙教材。

    這份詔令一出,轟動全國。

    國內的王族、貴族、世家對此冷眼旁觀,畢竟這個階層幾乎都有能力為子女聘請傳授學業的老師,根本用不著去這種國立學塾,他們頂多就是心中不快,不快于識文認字這種曾經被他們壟斷的東西,如今朝廷竟然面向那些泥腿子的子女。

    但不滿歸不滿,這些人頂多只敢在私底下抱怨兩句,卻不敢真的提出異議,畢竟這一代的魏王,那可是傳聞中「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堪稱魏國有史以來最狂狷霸道的君主。

    更別說這位君主,還憑借著天策府,牢牢攥著四十萬駐防軍、十萬禁衛軍,王權前所未有的穩固。

    而相比較王族、貴族、世家,士族的態度就相對客觀地多,他們只是覺得,朝廷應該「擇優而教」,而不是像如今這種「有教無類」的方式。

    不過相比較這兩種教育方式,士族當中的文人,他們討論更多的,還是這些國立學塾的教材選用問題,這個說儒家學術好,那個說法家學術好,結果仔細一看,好嘛,朝廷禮部自己編了幾本狗屁不通的玩意。

    像那什么《百家姓》,這根本就是將天下的姓氏收攏了一下,然后加幾個魏國以及天下有名的人士,這玩意也能叫做書?也能用做教化?

    “簡直誤人子弟!”

    不知有多少的老文人,在得知朝廷的詔令后,氣得頓足捶胸。

    因為這件事,禮部飽受抨擊,尤其是禮部尚書、內朝首輔杜宥,在短短兩個月內,這位老臣收到許許多多曾經的同窗、友人托人送來的書信,有的在信中委婉地告誡他要謹慎選擇著書,不要誤人子弟;有的則干脆在信中斥責、唾罵。

    好在杜宥本身就是一位性格強硬的人,在加上某位君主在背后的挑唆,使得這位老臣也豁出去了,帶領禮部跟那些抨擊他們的人隔空對罵,總結下來就是一句話:你行你來,否則少嗶嗶。

    還別說,雙方在罵了一通后,還真有不少在朝或在野的大賢被炸了出來,就已經早已告老的前吏部尚書賀枚,他就一邊痛罵杜宥這個曾經的同僚,一邊著實整理儒家經典,希望能用于那三十座國立學塾的教材,使儒家發揚光大。

    而除了儒家門生外,似道家、墨家、陰陽家、名家、縱橫家、兵家等等,亦爭相涌到大梁,希望能借這次機會,使各自學派發揚光大。

    甚至于,就連其他國家的文人,亦懷揣著自己的思想與書籍,慕名而來。

    這使得魏國的文界,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熱鬧程度遠遠超過最初的考舉。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