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不多時,王堯臣和韓琦一左一右,站在了狄進身后,今科兩位榜眼也入殿了。 但他們并不是第一甲的全部。 后世明清,將殿試分為三甲,第一甲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僅三人,直入翰林院,與二甲同為進士出身,三甲為同進士出身,二三甲進士需要通過考選庶吉士得入翰林。 但宋朝時,每科所分的甲數,還有每甲所取人數皆不固定,有二甲、三甲甚至最多五甲。 今科就只分為兩甲,念完前十名,王曾就將名單交予另一位考官,由他來誦讀。 后面的也簡單了些,只報姓名和籍貫,于是乎,狄進很快聽到了包拯的名字。 “三十一名,包拯,廬州人士;” 對于包拯,狄進其實完全不擔心,這位也是穩(wěn)如老狗,要知道包拯用的還不是西昆體,只是文風不似歐陽修那般鋒芒畢露,讓西昆體的考官不厭惡,因此排名一直不低。 他真正擔心的,倒是公孫策。 所幸這回沒有等到倒數第三,甚至沒有等到三百名,就聽到了公孫策的名字。 “兩百九十七名,公孫策,廬州人士;” 狄進暗松一口氣。 后面很快也唱完了。 最后一句則由殿試主考官趙禎,親自開口:“賜狄進等一百九十七人及第,一百三十七人同出身!” 一甲一百九十七人,進士及第功名,二甲一百三十七人,同進士出身功名,于此誕生。 共三百三十四人。 比起考過省試的三百四十二名學子,少了八人。 這八人站在殿外,徹底懵了。 “啊——啊啊啊!!” 然后哭號聲就清晰地傳了進來,有人哭得暈倒在地上,有一個甚至在地上打滾,什么體面都不要了,被禁軍毫不留情地拖起,朝外架去。 后世有一種說法,宋朝殿試不再黜落人,是因為仁宗朝的張元吳昊兩位士子,在殿試時被落,一怒之下投了李元昊,成為西夏國師重臣,發(fā)揮了重要的帶路作用,所以此后殿試不再落人。 但這其實只是傳言,張元吳昊的正史經歷,就是累試不第,自視才能難以施展,遂決心叛宋投夏,并沒有準確到殿試那一說,更有可能的是,省試就沒過。 而殿試為什么不落人了,看看殿外的動靜其實也能想象,畢竟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最后一場被刷下去,確實太過殘酷,后來才漸漸免去黜落,反正考得差就排在最后唄,實在是犯了大忌,再落人…… 無論如何,當唱名完畢,殿內的眾士子朝著天子齊齊行禮,趙禎等得禮樂奏完,也莫名有一種得償所愿的感覺。 原來做到自己想要做成的事情,是這么有成就感的,怪不得大娘娘對于權力那般看重。 他又下意識看了看欽點的狀元狄進,心滿意足地讓尚書省禮部謄抄名單。 殿試結束。 今科只剩下最后一件可令全城歡騰的大事…… 張貼金榜,瓊林盛宴! …… “喪事只辦一場,那怎么夠??!” 與此同時,一刻都不敢多等的閻文應,親自率領皇城司禁軍,涌入老雅巷中,遠遠看著王府門前掛著醒目的白燈籠,這個大內總管冷冷一笑。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