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衣食住行這個是古代嗎? 之乎者也這個是古代嗎? 還是說有皇帝宰相的就是古代? 什么才叫古代?什么才叫歷史?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理解,把漢唐元明清的不同特征拼湊一下,不就是“古偶”的背景么? 古偶的背景就是古代?古風的背景就是古人了? 我看到很多讀者對所謂古偶、古風,很是鄙夷啊,不是一個兩個了。這說明讀者的認知水平是在不斷提高的。胡亂拼湊的碎片,這只能代表作者對于歷史的膚淺理解,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因為每一個民俗,每一個古風中的細節,都有它的演化歷史,和當時的生產力,文化,時代潮流,都緊密相連。 扯遠了,我要說的是,歷史文里面藏著沒說的,一個是“歷史背景的真實感”,另外一個是“社會運行邏輯的真實感”。 兩者是不一樣的,又是互相關聯的。 唐代以前的貴族政治有它的一套社會邏輯;而唐代以后的平民政治,又有著截然不同的社會邏輯。 這還是最基本的劃分,而類似的劃分,是多維度多角度的,一句話,很復雜,不在這里展開。 因為歷史背景真實感缺失,所以會導致哪怕將背景換一個地方,也照樣能說得通。這個很多人都理解,我不多說,重點要說一下“社會運行邏輯的真實感”。 這是什么意思呢? 好比說你在現實中,你是一個公司的員工,管理了兩三號人。平時對他們不錯,但這些人經常給你找麻煩。好像他們都是白眼狼一樣,有好處要拿,有麻煩甩給你。 結果你看了一本書,這本書的主角對完全不認識的人,施加一點小恩小惠,那些人居然最后都肯為主角出生入死了! 這不由得讓伱想到,你昨天早上給單位看門的王大爺一根煙,結果今天你被綁架了,王大爺居然冒著生命危險,打退了幾十個歹徒來救你。 這不是現實里的王大爺,很多親爹都做不到這種程度。 然后你會不會覺得這本書很“嚴謹”? 答案應該是很明白的,這個就是社會邏輯的嚴重扭曲。而所謂的社會邏輯,你是看不見的,這是開篇就說過的,人類過于迷信視覺信息,但是有些東西存在感極強,卻又是看不見的。 很多作者也常常忽視這種社會邏輯。 我舉幾個例子: 1、博弈最優原則:合作雙方在共事的時候,行動時只有在自身目標的前提下倒退一步,并達成共識,才會是博弈利益最大的情況。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雙方各退一步的,才是好買賣。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