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范純禮并沒有那般果決,他只想要制止遷都,所言也不過是借寇準威望罷了。 而抬起頭,看著官家又驚又怒的目光,范純禮暗嘆一聲,又垂下頭去。 當年寇準主張真宗親征,理由是 “陛下神武,將臣協和,若大駕親征,賊自當遁去”,且不說真宗那性子能否擔得上 “神武”二字,王超不聽詔書調遣,坐擁十萬大軍在外,又能否稱得上 “將臣協和”,但至少臣子對于官家還是十分擁戴的。而今趙佶和群臣的關系么,只能說上下敏感,各有提防……再加上這位官家想要逃跑的態度其實已經很明顯了,范純禮只能拜下道:“依老臣之見,當出奇以撓其謀,堅守以老其師,待西軍回歸,我軍必得勝算,可退遼軍!”趙佶十分厭惡這種空話,兵書擺在那邊,任誰都能說上幾句這樣的言語,關鍵是具體實施起來如何辦到,厲聲道:“朕不通軍事,卻也知如今的局面危急,遼人兇惡,先是處心積慮散布謠言,又三路齊發!” “且不說河北山東局勢危急,一旦被遼人占了太原,奪下河東,陜西的將士要回京畿,只能繞道關中,待得他們回來,恐怕要重復遼太宗故事了!”當年契丹攻破汴京,后晉滅亡,遼太宗以中原皇帝的儀仗進入汴京,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賀,再召集后晉群臣,表示要擇一人為中原之君,后晉群臣則心甘情愿地推戴遼太宗。 趙佶引用后晉之事,冷冷地道:“汴京無險可守,自從燕云十六州淪陷,契丹的鐵騎時刻都能對我大宋的都城產生致命的威脅,所以自太祖起,就有遷都之念,可惜未能成行?!? “朕的肩頭,擔著我趙宋列祖列宗交托的江山社稷,絕不會浪行犯險,遷都之議,勢在必行……” “只是遷都何處,還要諸位卿家思量!”此言一出,朝堂上嗡的一下,幾乎爆開。 一方面是官家如此言語,顯然是圣心已定,除非現在將這位直接拉下龍椅,否則延續了一百三十年的大宋都城,真的要換地方了。 另一方面是遷都到何地,足以對接下來的朝堂局勢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陛下可遷都洛陽……” “當至江南金陵……” “可往蜀地成都……”當群臣紛紛進言,甚至都來不及說出具體緣由,就被另一個迫不及待的競爭者打斷時,趙佶露出了冷笑。 果然這些黨爭嚴重的,都希望遷到自己的家鄉,或者是一定不能遷到對頭的家鄉。 但他們不知,趙佶早就有了決定,只是要先壓下反對遷都的聲浪,一旦確定要走了,其他都好辦了。 而為首的四位重臣,面對朝堂爭論的聲音,也神情各異。 “家中的萬籍堂,怕是保不住了!”韓忠彥雖是庸碌之輩,卻也是堅定反對遷都的,可事已至此,他又不知該如何壓制群臣,下意識地想到相州韓氏,深深嘆了口氣。 如果真定府失陷,那相州肯定被北虜踐踏,萬籍堂內珍藏的古籍,許多都是孤本,一旦被毀就太過可惜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