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528.男人的加油站-《我在1982有個家》


    第(2/3)頁

    現在各省市過來作業的漁船,都是奔著小黃魚來的。

    聽到王憶的話,許多人沉默了。

    他們也不知道該說什么。

    其實漁民靠捕魚為生,他們很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奈何現實就在眼前,捕撈不到魚便沒法給老人治病給孩子交學雜費給家里添置新物件,甚至會吃不飽飯。

    這種情況下還在乎未來嗎?

    即使有些人在乎,問題是在這里捕撈的人太多漁船也太多,其他的人和船在乎嗎?

    除非國家制定法律,否則靠道德、靠眼光、靠自己是約束不了漁民們的手段的。

    這時候王東虎就說了:“王老師,咱好歹用的還是張網,網眼還不小,水花島那幫狗熊玩意兒才狠呢,他們用胡子網!”

    胡子網是粘網的俗名,這網確實狠,它也算是屬于張網的一種,卻是三層網套在一起,收起來的時候網線密集的就像人的大胡子。

    但使用胡子網也不違法,只是但凡有點良心有點眼光的人就知道不能用這網來對付魚蝦,它太狠了,不給子孫后代留東西。

    所以眾人便憤憤的罵了起來。

    一邊罵一邊收拾漁獲。

    小黃魚裝箱,另外漁網里雜七雜八的還有許多其他的漁獲。

    章魚烏賊、白蝦對蝦基圍蝦、海鱸魚梭魚大黃魚鯧魚還有帶魚。

    王憶最后甚至還發現了幾個大牡蠣。

    海蠣子。

    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

    他撿起這些生蠔,臉上露出了微笑。

    王東虎看到后說道:“王老師真有意思,就愛吃一些邊角料的東西。”

    生蠔在九十年代之前跟皮皮蝦一樣,都屬于外島漁民看不上眼的東西。

    這東西綿軟可口,問題是殼太重了,肉太少了,城里人不愛買!

    再一個碳烤生蠔的神仙吃法還沒有在人民群眾之間流傳開來,即使流傳開了,現在誰家有閑心思去收拾一碗蒜蓉放入生蠔里烤著吃?

    最重要的是,牡蠣是男人加油站這回事跟中醫關系不大,這個‘自古以來’真是歐洲人盛傳它能給男人帶來大補。

    比如拿破侖就說,生蠔是征服敵人和女人最好的武器。

    還有18世紀享譽歐洲的大情圣賈科莫·卡薩諾瓦,他最愛的情趣游戲就是醉臥浴室里吃著擺在情人胸脯下的50只牡蠣。

    而這些說法現在還沒有傳入大陸,得等著港臺的小資電影電視劇傳進來后,相關說法才會盛行。

    現在搗鼓牡蠣去23年也很有利潤空間,問題是王憶閑得蛋疼了,才會搗鼓這種一斤牡蠣八兩殼的東西。

    他就是收集起這些牡蠣自己吃。

    這下子可沒人說他要滋補身體了。

    王祥海幫他收集牡蠣。

    以前隊里有時候趕海也會弄一些牡蠣回來,王憶會加上蒜蓉粉絲烤著吃,他是民兵隊一員,跟著吃過,對那鮮美滋味記憶猶新。

    張網不適合捕撈牡蠣,這些都是不知道怎么零散刮進來的。

    王祥海看看四周,說:“王老師,你真想吃蠣蝗,那咱們從這里向東南開,換個小船,開個十來分鐘就能到石丘海。”

    “石丘海是一大片的海底丘陵,有很多礁石,那里各種蛤蜊貝類的都有,蠣蝗有的是,淡菜有的是,你喜歡的那個西施舌也能找到。”

    “西施舌不好找。”石紅心搖搖頭,“石丘海那片現在有人專門找西施舌、文蛤、響螺、旺螺等等,反正這兩年那片有不少人過去。”

    王憶說道:“能弄到牡蠣就行。”

    石紅心笑道:“那還不是手拿把掐?石丘海就它和淡菜最多了。”

    第二次的張網下海,接下來只要比對著探魚儀在海里轉圈圈就行。

    王祥海留下坐鎮,讓王東虎和劉紅梅陪同王憶去石丘海。

    他們換乘一艘小機動船,在海面上一路顛簸奔馳向東南方。

    途中遇到兩艘船在吵架,劉紅梅不聽他們說什么就知道雙方為什么爭吵:“肯定是張網纏在一起了,這下子好了,他們麻煩了。”

    王東虎探頭看,說道:“不一定,有一艘船是張網,還有一艘船是捕蝦雙拖網,應該是來捕撈紅蝦的。”

    王憶說道:“我看著最近咱們生產隊就有不少紅蝦上岸,怎么了,又開始曬蝦米了?”

    劉紅梅笑道:“那肯定了,金鉤蝦米、銀鉤蝦米,它們制作工藝基本一樣,只是選用蝦的品種不同,但都是以冬蝦和春蝦為上品。”

    “王老師你等著吧,過不了多少天,你又可以給你親戚朋友郵寄咱們的蝦米了,這次吃春蝦米,滋味跟冬蝦米還不一樣,更甜更鮮更軟和一些。”

    他們聊著天靠近了一片凸起在海上的礁石。

    白浪席卷海面,不時便涌上礁石翻涌而過。

    礁石島嶼外圍停靠著兩艘船,得有幾十個婦女在島上彎腰忙活。

    然后偶爾還有人從水里鉆出來,這些是男人,穿著潛水服、腰上掛著網兜,都是潛水去尋找珍貴海螺和海貝的。

    正如王祥海和石紅心所說,這島上別的不多,就牡蠣和貽貝、扇貝多。

    上島的婦女們主要是尋找值錢好吃的貝類,最次也得選文蛤,牡蠣她們只挑大個頭或者薄殼的撿。

    礁石上下牡蠣眾多,密密麻麻長在一起,祖孫好幾代在彼此身上生長,這真是抱團了。

    王憶他們不準備找西施舌之類,他們目標是沖著牡蠣來的,扇貝也行。

    不過野生牡蠣扇貝并沒有長到很大個頭的,多數都是小個頭,主要是生長空間被壓制了。

    不像養殖牡蠣,養殖的時候都是分開吊養,一個網兜一個網兜的吊養在海水里,生長空間充足。

    野生牡蠣想找大個的得潛水去海底找,特別是海底有一些類似瓦片樣石頭的地方,那地方的牡蠣往往長得最肥大。

    據說在宋代的時候,廣粵的沙井漁民偶然發現海底缸瓦片上的牡蠣比普通的更大,于是他們便有意識的往海里投擲碎缸碎瓦片,用瓦片和石頭在深海域養牡蠣。

    因此,有些考證就說,牡蠣開啟了國人人工養殖海產的時代。

    潮間帶上也有的是生蠔,都是活物,很鮮美,只是肉不那么大。

    王憶三人帶著工具,他們在島上連劈帶砸的忙后了好一通,最后將小船船艙給填滿了牡蠣,這才準備離開。

    有先前上島的人好奇的看他們忙活,看到他們帶著一堆牡蠣離開后忍不住了,問道:“你們是在這里找蠣蝗蓋子回去蓋房子嗎?”

    牡蠣殼子很堅硬,個頭大小可以搭配,確實可以蓋房子。

    沙井地區被稱為牡蠣之鄉,他們當地便有牡蠣殼子當墻壁蓋房屋的傳統,跟外島的海草房一樣,都是先民流傳下來的生活技能。

    帶著牡蠣返程,快要到傍晚的時候,王祥海指揮著勞力們開始收網。

    頓時,嘹亮豪邁的號子聲響徹海上:“噯唷嗬!老兄弟,加油哇!再來一個大啊大網頭!”

    最終也沒有大網頭上來……

    小黃魚的產量越來越拉垮了。

    返程中社員們對這個產能很不滿意,王憶出于好心沒有告訴他們:

    不管是小黃魚還是大黃魚,今年產量都是未來四十年最好的一年。

    不過他們今天收獲也不止小黃魚,還有一堆亂七八糟的雜魚,還有王憶他們收集來的牡蠣。

    漁船回島,夕陽落下。

    正好有最后一抹余暉灑在海面上。

    夕陽晚照。

    帶給海面一片溫柔的金紅色。

    此時正有好些漁船來到天涯島,不少是傳統的木質帆船。

    船尾有人搖櫓,船上有人說笑。

    小小的船身,在金紅的海面上蜿蜒出一圈圈波紋,逐漸蕩漾到了碼頭上。

    這都是外島的漁民,他們是來看電視的。

    春分之后溫度回升,前幾天的倒春寒是最后一波寒流,所以現在晚上已經可以待在室外了。

    王憶決定明晚開始放電影。

    放去年剛上映的《奇門遁甲》給老少爺們開開眼界!

    他們的船停下,四周的人紛紛笑著來打招呼。

    不管是外隊人還是本隊人,笑的都非常坦蕩。

    漁民們在海上搖櫓放網干的是苦差事,但他們知道現在大包干了,自己努力勞動就能給家庭換來更好的生活,所以一天辛勤勞作之后,大家伙臉上總會洋溢著笑容。

    忙碌一天,該歇歇了。

    王憶覺得這也是23和83這兩個年代不同之處。

    83年代的生活水平很差,真是能吃飽穿暖就已經讓人感到幸福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