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好春光,不如夢一場,夢里百草香。 這個說法不對,四月的海島春光,真是比夢里還要美,島上也真有紅花綠草的香氣。 海島春深易起霧,霧鎖海面,妖嬈朦朧。 但現在太陽出來的早一些了,而且陽光也暖了起來光芒一撒裊裊春霧便漸漸散去,海洋露出真容,懸水而上的島嶼和山巒也露出真容。 王憶和秋渭水一路溜達,呼吸著春天的晨霧,感覺神清氣爽。 深秋有霜降,春夜有露水,這是霧氣遇風化水而成,沾濕島上樹木被海風一吹,便是一場杏花雨。 得到滋潤的還有野菜,不經意間就能看見石頭縫里長出了青蔥,但更受歡迎的是青艾。 青艾就是嫩艾蒿,得春風雨露滋養,現在最是嬌嫩,島上有人早起就來摘青艾。 沒有被陽光照耀過的青艾會少有野草氣,外島的婦女們會用它來做青艾餅。 王憶隨意跟早起的婦女們打招呼:「山花嬸子起的挺早,起來收拾青艾呀?」 「二嫂你可真行,你摟了這么多青艾,可以可以......」 婦女們回應著跟他打招呼。 滿山花直接將打來的青艾用茅草繩一捆,上去塞給了王憶:「拿回去做艾餅,好吃還能祛風去邪。」 王憶啞然失笑。 太熱情了吧。 其他婦女也要收拾青艾送給他,他見此趕緊帶著秋渭水下山去了海邊。 潮水翻涌,其聲轟轟。 翻涌的白浪力度照舊,可此時海水已經開始碧綠,配上吹面不寒的春風顯得浪花都輕柔起來。 正所謂新綠嫩黃,最能安撫人心。 綠的是野菜艾草,黃的是小海鮮,現在的小海鮮活躍起來,特別是黃螺這時節最多一老話說的好,農歷三月三,黃螺爬上灘。 如今時令已到,有些喜歡趕海的漁民早早起來,在沙灘在島礁上四處摸索,每人身邊的竹簍里都有黃螺。礁石趕海,至少是春深夏近時節才會舒服。 不過外島氣候好,這時節氣溫已經攀升,海水不再刺骨,漁民們適應了這個溫度,便卷起褲腿下水了。 不光黃螺,還有海瓜子、香螺、蛤蜊之類也能收獲,諸多的小海鮮從冬到春積攢了一身肥美,都很好吃。這些東西也是透骨鮮! 王向紅蹲在碼頭上一邊抽煙一邊遙望海面,看見兩口子走來便招手打了個招呼。 王憶過來問道:「隊長你是在看風?」 王向紅點點頭:「嗯,看風,看看今天風怎么樣海情怎么樣。」 王憶問道:「收音機和電視里都有天氣預報,還用看風嗎?」 看風即是看海看天氣。 正所謂東風帶雨、西風揚土,東風耍渾、西風澄清。 這時節一旦刮起東風來,那外島海水就會有一層黃泥湯翻涌出來,這就是好海—- 黃泥湯是海底沉積物翻涌而成,里面包含豐富的有機物,如此一來能把藏在海底的魚蝦給帶動起來,帶動著它們漂浮起來覓食。 而西風卻沒有這個能力,這就導致外島還有俗語說的是東風不殤海、西風掃地窮。 今天起的就是西風。 西南風。 海水清澈,漂亮歸漂亮,卻不被漁民所喜歡。 王向紅皺起眉頭,說道:「天氣預報廣播的是翁州地區,不夠具體。」 「老話說,一闕天空一只鷹、一片海水一陣風,咱要看天氣預報,以天氣預報為參考,但不能依賴天氣預報。」 「老輩積攢下來的經驗,比天氣預報還準呢!」 后面王祥海吃飽喝足下山來到碼頭。 王向紅也跟他打了個招呼:「今天你們要去芭蕉海那里?」 王祥海一邊收拾網繩一邊說:「嗯,對,昨天有扁擔島的人過來看電視,跟我說那邊有鰨目魚的好收成。」 「他們前兩天運氣好,一船撈上來四千多斤鰨目魚我想領著船隊過去看看,咱們吃不上肉跟著喝口湯也好。」 王向紅說道:「要不然去錢塘海那邊捕撈鰻魚苗試試吧?周民棟是海水養殖的專家,他建議咱們養鰻魚,我覺得可以試試。」 王祥海一聽,說道:「行,那就去錢塘海,可是捕撈鰻魚苗的話,這活咱不精通啊。」 王向紅說道:「咱們是自己的勞力自己的船,出海的時候花費會少一些,所以這一趟你們就當去學習、去試驗的,積攢經驗,爭取以后再獲佳績。」 王憶說道:「那我跟著過去看看吧,錢塘是大城市、我聽說他們那邊有個面向江浙滬的機械市場。」 「好像市場里現在有一種軋面條機很好,我想看看能不能買兩臺,咱回來自己開面條作坊。」 王向紅很感興趣:「這得需要多少錢?」 王憶說道:「具體我也不清楚,不過我身上有錢要是價格合適、機器不錯那我先墊資。」 這事說定,王祥海開始安排人員回去做準備。 翁州隔著錢塘地區不算遠,也就五百里地,但船跑不快,海上航行時間長,哪怕跑的是一條直線,還是得跑一個白天。 而捕撈鰻魚苗這事他們不專業,去了少不得得花費時間進行學習。 如此一來他們此次出海作業的時間會長一些,至少得三四天的工夫。 但因為王憶還要主持建筑單位的招標活動,這樣他暫時走不開,于是錢塘之行得往后拖延個一兩天。 王向紅一共聯系了六家建筑公司,都是私人的建筑隊。 不過里面的工人水平沒的說,他們都是在中建當過臨時工的人。 隨著改革開放后生產建設浪潮的翻涌,中建在編工人不夠用,于是工地在哪里,就得臨時從當地招聘農民當工人。 工人在工地上學個一年半載就可以出師,這樣當一塊工地結束,農民工們被解聘,就有人招呼他們組建了私人建筑隊。 六個單位負責人來到天涯島,有的是西裝革履打領帶,有的是穿著工服。 王向紅看了穿西裝的說體面,,看到了穿工服的又說‘專業,,反正他覺得這些建筑單位的老板都挺靠譜。 他帶著王憶招呼六人。 教學樓沒有全利用起來,有空置教室當了臨時辦公室,于是這場招標活動就在這辦公室里舉行。 王向紅不好意思出面,就讓王憶來主持招標會。 六位老板這會意氣風發,他們都聽說了天涯島要大搞建設、要給全員家家戶戶蓋起小樓的事。 于是他們被叫來后,還以為大家伙要共同參與這蓋樓的工程。 這年頭的老板們只是膽子大,還沒有什么壞心眼和套路,不知道王憶即將給他們上一課。 王憶很客氣的給他們上茶,上的是西湖龍井。 老板們對此大為開心。 這個帥氣文雅的青年真是人太好了,他給我們上的茶水可真香啊,跟人民幣的油墨香味差不多呢。 然后王憶開始給他們介紹招標的信息。 根據他的查詢,招標這回事早在二十世紀初的清朝末期就出現了。 但后來新中國成立,從那開始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期間,國家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下根本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采用招標投標的方式來開展經濟活動。 改革開放后,招標投標才開始跟國家的生產活動進行掛鉤。 其中1980年,中央在《關于開展和保護社會主義競爭的暫行規定》中提出,「對一些適應承包的生產建設項目和經營項目,可以試行招標投標的辦法」。 這是國內第一次在政策上提到招標和投標,然后放到國內的建筑業上,招標工作是1981年首先在鵬城試行的,然后慢慢的推廣至全國各地。 這里的老板們都是土老板,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卻很有膽識很有頭腦。 他們很關注業內動態,加上江南省走在了改革開放的前列。 因此這里六個老板都知道招標的意思。 這樣他們對此大為郁悶。 他們對王憶的好感一下子沒了,覺得這個青年怎么這么雞賊這么狡滑? 要不然老祖宗說面由心生么,這青年長得尖嘴猴腮,看著就不是好人! 老板們紛紛低頭,手里冒著熱氣的茶水頓時不香了。 有個叫易海川的老板最先發難,對王向紅說:「王隊長,我雖然不是你們福海人,是吧,但我聽說過你的名聲。」 「都說你王隊長最實在、最講究,你說你把我們叫過來,然后不用我們不要緊,畢竟現在國家要搞市場經濟,不能強買強賣,要自由買賣,這個我們都理解。」 「可是你說你們搞這個招標,是不是過分了呀?」 「就是,招標這種事有點瞎胡鬧。」另有名為荊地的老板面色不虞的幫腔。 招標這種行為剛出現在市場上的時候,是受到過資本家們抵制的,這被認為是破壞規矩的行為-- 剛改革開放后的一些年頭,商人們經商還不講商業頭腦,他們講人情、講信譽、講規矩。 王憶可不跟他們扯犢子。 就是要招標! 他先強調了招標的合理合法性,將打印出來的《關于開展和保護社會主義競爭的暫行規定》文件發給六人。 然后他又坦誠的說:「我們生產隊要蓋起的小樓至少有一百五十座,這是多大的生意,各位老板清楚。」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