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王憶點名不要的是幾道海鮮菜肴。 漁民下館子怎么能點海鮮菜肴,給這東西花錢能讓王祥海等人心疼的流眼淚。 除了海鮮,剩下的菜有葷有素,正好搭配了起來。 但王憶主要是吃鰻魚飯。 曬得硬邦邦的新風鰻鲞,洗凈后用冷水浸泡,等它變軟了再切塊上鍋蒸,這個做法很簡單,漁家也是這么做。 可是味道不一樣。 因為新風鰻鲞是硬的,蒸騰的高溫水汽,慢慢讓鰻魚鲞再度飽滿,還順帶將魚肉深層肌理的脂肪帶出,這道菜的香味就要看這個油脂香。 所以蒸的過程中很看重火候,這道菜必須得是有經驗的人來做才行。 這也是那漢子之前說,他們飯店是上年紀的阿婆在做飯的緣故。 不過鰻魚飯上來之前先上菜。 吸引王憶的是一道清蒸鰻魚: 新鮮的鰻魚處理干凈,除了鹽啥也不放然后上鍋蒸熟。 盤子端上來,黑色的盤子里鰻魚肉白嫩如豆腐,一看就特別軟。 王憶看的砸吧嘴,他夾了塊魚肉嘗了一口頓時豎起大拇指:“好吃!” 撒上的鹽巴給蒸魚帶來了簡簡單單的咸味,這股單純的滋味剛好可以烘托出魚肉的鮮與甜。 而清蒸過程中鰻魚滲出了湯汁,用勺子舀一點進嘴里。 這是徹底的鮮美滋味! 菜上全了就開始上飯。 飯店最著名的鰻魚飯。 他們人多,送上來的是個帶木蓋子的木水桶,服務員拍拍桶蓋說:“里面都是鰻魚飯,你們誰吃就打開蓋子舀著吃,不吃的時候蓋上蓋子,這得趁熱乎吃……” “不用你叮囑,我們都懂。”王東虎大大咧咧的擺擺手。 還有人埋怨王憶:“王老師,咱隊里又不是不能做鰻魚飯,你干啥還要掏錢吃這個?” “就是,等咱捕撈到鰻魚,咱自己做鰻魚飯。”又有人說道。 王憶說道:“就你們那手藝能做好鰻魚飯?再說了,鰻魚飯得用魚鲞用新風鰻鲞,咱們在海上怎么能曬出鰻鲞來?” 船行一天他已經餓了,剛才的清蒸鰻魚并不能滿足他的胃口,反而勾起了他的興趣。 他迫不及待的揭開蓋子,一陣熱乎乎的白氣冒出來,帶著鰻魚的鮮味而少有腥味。 白霧繚繞中,干癟的新風鰻鲞已經完美大變身,變得色澤亮黃且油潤香軟,看著就讓人咽口水。 王憶連鰻鲞帶白米飯舀了一碗,先咬上一口魚肉。 嗯。 他點點頭。 鰻鲞蒸的火候恰到好處,魚肉細密分明而魚皮Q彈,口感很好。 滋味上它是咸味在前,鮮甜在后,王憶開動筷子變身干飯人。 這頓飯吃的很嗨皮。 除了吃飯王憶還想打聽捕撈鰻線的消息。 飯店里的人早就看出他們是來捕撈鰻線準備回去養鰻魚的目的了。 因為王憶出手闊綽,加上捕撈鰻線需要好幾天時間,飯店想拉住他們這個大客戶,所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王憶剔牙之中,把周邊海域的海情就搞清楚了。 現在是捕撈鰻魚苗的好時節,但屬于這個好時節的尾巴階段。 每年入冬后成熟的親鰻會從長江漫游到東海四五百米深海處產卵繁殖成仔鰻,然后每年12月下旬到翌年4月是鰻苗汛期,隨著鰻魚養殖的興起,很多漁民在長江入海口的海域范圍內張網在漲落潮時晝夜采捕。 捕撈鰻魚苗得用張網捕撈的方式。 有些人用絕戶網。 這是缺了大德,王憶對此表示草他媽。 另外張網捕撈只是最常用的捕撈方式,其實另外還有別的捕撈手段,像是手抄網作業、板罾網作業再就是曳網作業等等。 這些王憶都了解,周民棟給他們說的清清楚楚了。 他們帶了張網,而張網捕撈需要在夜間漲潮期間布網。 所以為了提高效率、為了抓住豐產季的尾巴,他們今晚就得熬夜作業。 這也是王憶領著社員下館子吃飯的緣故。 畢竟人是鐵飯是鋼。 這頓飯開支出去一百一十塊,饒是如今生產隊分紅多社員們手里有錢,可還是感到心疼。 王東虎對照著菜單一個勁的算賬,看的老板失笑:“同志,我們這里不是黑店,還能黑你們的錢?” 聽到這話王東虎不好意思了,他畢竟是小青年。 要臉。 回到船上,社員們內心滋味不好受:“今天開支太大了。” 王祥海恨鐵不成鋼:“都少來吧,娘的,剛才上來紅燒肉和燉雞后,你看看你們,吃的吧唧吧唧跟一群豬一樣!” “海叔你不也吧唧吧唧的吃嗎?”跟他一桌的王東權尷尬的說。 王祥海怒視他一眼:“我也是個豬,行不行?” 王東權嚇得一縮脖子說:“行、行,海叔你別發火,你是豬、你是豬,這個沒人跟你爭。” 眾人聽到這話頓時哄笑。 王祥海也笑了。 氣樂了。 王憶安撫他們說道:“這錢花得不冤,咱們不光是買飯吃了,還買消息了呢——消息不值錢嗎?不,最值錢了!” 王祥海是海上作業組的負責人,但他才是帶頭大哥。 這樣他發話了,抱怨聲就停下了。 王憶揮揮手,說:“都打起精神來,去22海區準備定置張網。” 錢塘海分了海區,從01到88,老板已經告訴了王憶捕撈鰻苗的幾個豐產海區,他們可以有的放矢。 大規模的捕撈鰻苗必須得定置張網。 他們趕到22海區,一處海岸邊緣區域,抬頭就能看見岸上的房屋和農田。 此時已經有幾艘漁船在這里作業了,他們便加入其中。 捕撈鰻苗,最好的張網設置地點在較寬、較深的河流中,不過在海邊也行,只要海流湍急就行,這樣可以使鰻魚隨著水流進入網內。 張網落下,王祥海拿起望遠鏡往河道里看。 遠處河道有船,但不是在下網捕撈鰻苗的船。 他一邊看一邊說:“其實要捕撈鰻苗最好就是在河道里,把河道整個給堵住,鰻苗要進長江不得落網?” 這確實是個狠辣的絕戶招,但可操作性很小。 第一是長江入海口開闊,誰也沒有那么大的本事用足夠多的張網給堵住,沒有這么牛逼的人。 人家行船的老大們也不允許長江口上這么牛逼的人存在。 畢竟長江是貨運船運的重要航道,憑什么讓你布網攔截水道? 第二是哪怕有人在河道里設置張網也不一定合適,因為入海口的海域處更有人布置張網,這是提前搶魚苗—— 鰻魚是海里生河里長,鰻苗是從海里去河里。 王祥海明白這些道理,所以他只是隨口說說而已。 張網設置完畢,然后他們載來的小船全數被放入了海里。 定置張網的產量高,但死苗、雜魚和垃圾較多,所以捕撈鰻魚有個小技巧,就是要在張網尾端連接一個能隨水流上下浮動的集苗箱。 這樣有人及時撈取鰻苗進入集苗箱里,鰻苗的成活率就會提高不少。 再一個也得有人清理雜魚和垃圾。 總之這活挺熬人的。 王祥海讓王東虎帶人負責這件事,一張網一個人,八張網派出八個人。 其他人不輕松。 他們晚上還有其他的工作,那就是用其他作業方式捕撈鰻苗。 三角形手抄網、板罾網、船帶曳網等工具全被調集出來,準備開工。 王憶也不能閑著,同樣得上手干活。 他用三角形手抄網來捕撈鰻苗。 這東西比較輕便,結構很簡單,就是用兩根一米半的小竹竿交叉起來,在中間穿上網布,做成三角畚箕狀。 工具簡單,捕撈作業可挺辛苦的。 用手抄網捕撈鰻魚苗需要在海濱沿岸或淺灘處下水捕撈,單人操作,在水中來回撈取魚苗。 根據周民棟的介紹,這樣的捕撈工具所撈取的鰻苗質量好,成活率高,就是辛苦—— 它的辛苦還不在于人在海水里行走又冷又累,也不在于危險、不在于操作手抄網上下起網會累胳膊。 而是在于嘴巴辛苦。 晚上用手抄網在海里作業需要照明,這年代的照明工具就是手電筒。 可是這手抄網需要雙手操作,那怎么來攜帶手電筒照明? 很簡單,用嘴巴叼著…… 這樣它能不辛苦?3年代的小姐們做這個事都是要收費的,錢還不少呢,好幾百起步。 不過王憶這邊不太辛苦,他帶來了頭燈! 頭燈這東西比海濱地區比較稀罕但對于人們卻很熟悉了,哪怕五十年代的老百姓也知道這個東西。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