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大結局 第十五章 一個文雅的人-《明朝那些事兒》


    第(3/3)頁

    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陜州,在這里,有兩個人正等待著他——李自成、張獻忠。

    民軍最豪華的陣容,也就這樣了,高迎祥集結兵力,等待著祖寬的到來。

    以現有的兵力,高闖王堅信,如果祖寬來了,就回不去了。

    祖寬果然來了,也果然沒有回去,因為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又跑路了。

    高迎祥的這次選擇,是極為英明的,因為祖寬過來的時候,隊伍里多了個人——左良玉。

    高迎祥的這套策略,對付像王樸那樣的白癡,估計還是有點用的,但祖寬這種老兵油子,那就沒招了,他立馬看穿了這個詭計,拉上了左良玉,一起去找高迎祥算帳。

    接下來是張獻忠先生的受難時間。

    其實這事跟張獻忠本沒有關系,只是高迎祥讓他過來幫忙,順道掙點外快,可惜不巧的是,碰上了硬通貨。

    跑路的時候,根據慣例,為保證都能跑掉,是分頭跑的,高迎祥、李自成是一撥,張獻忠是另一撥。

    所以官軍的追擊路線,也是兩撥,左良玉一撥,祖寬一撥。

    不幸的是,祖寬分到的,就是張獻忠。

    我說過,祖寬手下的,是關寧鐵騎,跑得很快,所以他只用了一個晚上,就追上了張獻忠,大破之。

    張獻忠逃跑了,他率領部隊,連夜前行,一天一夜,跑到了九皋山。

    安全了,終于安全了。

    然后,他就看到了祖寬。

    估計是等了很久,關寧軍很有精神,全軍突擊,大砍大殺,張獻忠主力死傷幾千人,拼死跑了出去。  又是一路狂奔,奔了幾百里,張獻忠相信,無論如何,起碼暫時是安全了。

    然后,祖寬又出現了。

    我說過,他的速度很快。

    此后的結果,是非常壯觀的,用史書的話說——伏尸二十余里。

    張獻忠出離憤怒了,而這一次,他做出了違反常規的決定,比較有種,回頭跟祖寬決戰。

    是的,上面這句話是不靠譜的,張獻忠先生從來不會違反常規,他之所以回頭跟祖寬決戰,因為在逃跑的路上,遇上了兩個人——李自成、高迎祥。

    人多了,膽就壯了,張獻忠集結數萬大軍,在龍門設下埋伏,等待祖寬的到來。

    張獻忠的這個埋伏,難度很大,因為祖寬太猛,手下全是關寧鐵騎,久經沙場,“發一聲喊,伏兵四起”之類的場景,估計嚇不住,就算用幾萬人圍住,要沖出來,也就幾分鐘時間。

    面對困境,張獻忠同志展現了水平,他決定,攻擊中間。

    利用突襲,把敵軍一分為二,分而擊破,這是唯一的方法。

    單就質量而言,他的手下實在比較一般,但正如一位名人所說,有數量,就有質量,他集結了十倍于祖寬的兵力,開始等待。

    不出所料,祖寬出現了,依然不出所料,他沒有絲毫防備,帶領所有的兵力,進入了埋伏圈。

    張獻忠不出所料地發動了攻擊,數萬大軍發動突襲,不出所料地把關寧軍沖成了兩截。

    接下來,就是張獻忠先生意料之外的事了。

    他驚奇地發現,雖然自己的人數占絕對優勢,雖然自己出現得相當突然,但從這些被包圍的敵人臉上,他看不到任何慌張。

    其實張先生這一招,用在大多數官軍身上,是很有效果的,對關寧軍,是無效的。這幫人在遼東,主要且唯一的工作,就是打仗,見慣大場面,所謂伏兵,無非是出來的地方偏點,時間突然點,隊伍分成兩截,照打,有啥區別?

    特別是祖寬,伏兵出現后,他非但沒往前跑,反而親自斷后,就地組織反擊,而他手下的關寧軍,似乎也沒有想跑的意思,左沖右突,大砍大殺,戰斗從早上開始,一直打到晚上,伏兵打成了敗兵,進攻打成了防守,眼看再打下去就要歇菜,撒腿就跑。

    前后三戰,張獻忠損失極為慘重,死傷無數,被打出了毛病,據說聽到盧象升、祖寬的名字就打哆嗦。

    河南不能呆了,他率領軍隊,轉戰安徽。

    相比而言,高迎祥、李自成的遭遇,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只有更慘,沒有最慘。

    高迎祥第一次遇見盧象升,是在汝陽城外。

    據史料記載,當時他的手下,有近二十萬人,光是營帳,就有數百里(連營百里),浩浩蕩蕩,準備攻城,看起來相當嚇人。

    而他的對手,趕來救援的盧象升,只有一萬多人。

    其實一直以來,官軍能夠打敗民軍,原因在于官軍騎馬,而民軍只能撒腳丫跑。

    但高迎祥是個例外,我說過,他的軍隊,是重甲騎兵,而且每人有兩匹馬,機動性極強,而盧象升手下能跟他打兩把的,只有關寧鐵騎,且就一兩千人。

    更麻煩的是,當盧象升到達汝陽的時候,軍需官告訴他,沒糧食。

    沒糧食的意思,就是沒飯吃,沒飯吃的意思,就是沒法打仗。

    一般說來,軍中斷糧一天,軍隊就會失去一半戰斗力,斷糧兩天以上,全軍必定崩潰。

    盧象升的軍隊斷糧三天,沒有一個逃兵。

    這個看似沒有可能的奇跡,之所以成為可能,只是因為盧象升的一個舉動——他也斷糧。

    他非但不吃飯,連水都不喝(水漿不入口),此即所謂身先士卒。

    所以結果也很明顯——得將士心,同仇敵愾。

    其實很多時候,群眾是好說話的,因為他們所需要的并非特權,而是公平。

    公平的盧象升,是個很聰明的人,經過幾天的觀察,他敏銳地發現,高迎祥的部隊雖然強悍,但是比較松散,選擇合適的突破點,還是可以打一打的。

    盧象升選擇的突破點,是城西,鑒于自己步兵太多,騎兵太少,硬沖過去就是找死,他想到了一個辦法。

    一千多年前,諸葛亮同志鑒于實在干不過魏國的騎兵(蜀國以步兵為主),想到了同樣的方法。

    沒錯,對付騎兵,成本最低,老少咸宜的方式,就是弓箭,確切地說,是弩。

    諸葛亮用的,叫做連弩,盧象升用的,史料上說,是強弩,具體工藝結構不太清楚,但確實比較強,因為歷史告訴我們,高迎祥的重甲騎兵,在開戰后僅僅幾個小時里,就得到了如下結果——強弩殺賊千余人。

    其實城西的部隊被擊破,死一千多人,對高迎祥而言,并不是啥大事,畢竟他的總兵力,有幾十萬人之多,但他的軍陣中,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導致了汝陽之戰的失敗。

    這個弱點,就是人太多。

    幾十萬人,連營百里,而據盧象升給皇帝的報告,高迎祥的主力騎兵,有五六萬人,其余的大都是步兵以及部隊家屬。

    步兵倒還好說,家屬就麻煩了,這撥人沒有作戰能力,又大多屬于多事型,就愛瞎咋呼,看到城西戰敗,便不遺余力地四處奔走,大聲疾呼,什么敵人很多,即將完蛋之類。而最終的結果,就是真的完蛋了。

    汝陽之戰結束,高迎祥的幾十萬大軍就此土崩瓦解,紛紛四散逃命,但高迎祥實在有點軍事水平,及時布置后衛,阻擋盧象升的追擊。

    其實盧象升也沒打算追擊,一萬人去追二十萬人,腦子有問題。

    但今天不追不等于明天也不追,盧象升看準機會,跟蹤追擊,在確山再次擊敗高迎祥,殺敵軍數千人。

    盧象升的亮相就此謝幕,自崇禎八年五月至十一月,他率絕對劣勢兵力,先后十余戰,每戰必勝,斬殺敵軍總計三萬余人,徹底扭轉了戰略局勢。

    當然,高迎祥并不這么想,他依然認為,失敗只是偶然,他所有的兵力,是盧象升的幾十倍,戰略的主動權,依然在他的手中,今年滅不了你,那就明年。

    這個想法,讓他最終只活到了明年。

    十一月過去了,接下來的一個月,是很平靜的,盧象升沒有動,高迎祥也沒有動,原因非常簡單——過年。

    無論造反也好,鎮壓也罷,都是工作,工作就是工作,遇到法定假日,還休息還是得休息。

    休息一個月,崇禎九年正月,接著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