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三百零一章 天壤之別-《開海》


    第(1/3)頁

    李贄在牧野平心靜氣地進入長屋聯盟海法沙的部落,進行觀察牧野土民的生活態度、文化融合。

    大洋上隸屬合興盛的武裝商船再一次將數以千計的士兵送至英格蘭。

    或者說,是夷蘭島。

    大體上來說,命名、歧視這些事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的往往是自己的喜好與內心。

    艾蘭與夷蘭被人們合稱為艾夷群島,這個名字并不見于東洋軍府任何官方文件之上,但卻流于人們內心之中,口口相傳。

    這個名字最初,出自大明為遠征海外從朝鮮南部、日本東部招募的軍夫,他們文化程度低下、字也不認多少,無法指出正確的名字,更不會說。

    盡管文字相通,但同樣一句話發音不同,就算發音同了,語序也不同。

    漢語是主謂賓:我吃飯。

    朝鮮與日本的語言則是主賓謂:我飯吃。

    況兩國過去,幾乎與這個時代的歐洲相同,都是貴族階層才能學漢文,平民百姓連本國的東西都沒機會學。

    對周邊諸國而言,強盛而有力的漢文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能借此學習中原的文化、科技,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阻礙其本國上下階層的交流。

    比方說朝鮮,說話和寫字不一樣,這事多讓人難受啊。

    如果百姓能跟貴族說上話,貴族張嘴:“你飯吃思密達?”

    “我飯吃思密達!”

    交流還是比較順暢的,可平民沒什么機會能見貴族,要學習得看書、看文字,一句說起來是‘我飯吃思密達’的話,寫出來卻是‘我吃飯’。

    非常不便于理解,自然為學習提升了很高的難度。

    李氏朝鮮第四代世宗大王就已經認識到漢文給交流帶來的不便,設諺文局廣招學者,把漢字拆了對標朝鮮語音,來創造文字。

    可這東西沒啥用,因為那會不是先民高唱詩經的時候,那已經是明英宗朱祁鎮時期了,漢字發展極為成熟,根本不是想去就能去的。

    真正成功的去漢字運動,是二戰后的韓國,干凈徹底,也造成一個無法挽回的問題,韓國青年無法查閱本國史料。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