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特設節日-《難忘童年》
特設節日
在上個世紀改革開放政策推行之前,農村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生產隊在豐收時節分給社員的糧食,恰似每個家庭的救命稻草。
這些糧食通常僅能讓一家人勉強度日,鮮少有家庭能有多余的糧食拿去變賣換成錢,從而去購置其他生活物資。
然而,一個家庭除了吃飯這項開銷,還有諸如孩子的學費、家人的衣物添置、人情往來等一系列如雪花般紛至沓來的支出。
為了彌補僅有糧食收入的不足,村里的人像勤勞的蜜蜂一般,往往會開展一些副業來增加收入。
在我的記憶中,我所在的生產隊幾乎家家戶戶都經營著一些副業,比如養豬、養雞、養鴨等,個別極為富裕的家庭甚至還養牛,那真如稀世珍寶般難得。
家中但凡有副業獲得收益變現的時候,我的小伙伴們就會說家里有“節日”了。聰慧的小伙伴們會依據家里收入的多少來給“節日”劃分等級,如同給不同的花朵歸類。
像賣雞蛋、鴨蛋的時候,那便是小巧玲瓏的“小節日”;
遇到賣雞、賣鵝的時候就稱作如珍珠般珍貴的“中節日”;
而賣豬的時候則稱為如寶石般璀璨耀眼的“大節日”;
倘若家里同時賣出幾頭豬或者一頭牛,那便被叫做光芒萬丈的“特大節日”!
通常情況下,只要家里遇上“節日”,全家人都會如綻放的花朵般歡欣愉悅,皆是喜氣洋洋的。
要是遇到賣幾頭豬的“特大節日”,家里的大人和小孩,想不張揚都難,簡直高興得如同睡著都能笑醒一般,那笑聲仿若能沖破蒼穹。
每逢家里有特大節日,一家老小不只是改善伙食,父母通常還會給家里幾乎所有人購置新衣服、新鞋子等物品。穿上新衣服、新鞋子的孩子們,常常會到其他小伙伴面前去“顯擺”,那模樣就像驕傲的孔雀。
由于我父親是供銷社的員工,他每天總是像勤勞的黃牛一般很早去上班,很晚才下班回家,他根本沒有多余的閑暇時光來協助母親打理家里的一些副業。因此,我們家所養的雞、鴨、鵝、豬等家禽家畜,相較于其他鄰居就顯得稀少,再加上我們家向來是生產隊里的“欠社”戶,在生產隊年終結算時,我們家分到的糧食根本不夠吃。
在我的記憶里,我們家經常一天只吃兩頓飯,很多時候,父母還要控制我們的“食量”,更不可能有多余的糧食去飼養眾多的家禽家畜。
偶爾有些結余的少量剩飯潲水,或者有一些我們割來的少量豬草,也養不了多少家禽,所以我們家就很少有雞鴨鵝蛋拿去變賣,也很少有雞鴨鵝出售,更別說有豬出售了。由于我家的副業收入一直微薄,家里的特設“小節日”自然也就寥寥無幾,更別提那些“大節日”或者“特大節日”了。在旁人眼中,由于我們家副業少,收入低,他們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待我們,覺得我們兄弟姐妹經常面黃肌瘦,穿著也很寒酸。
盡管我們常穿陳舊的衣服,但我母親卻總是把我們一家人的舊衣服都洗得干干凈凈,疊放得整整齊齊,那疊好的衣服就像一塊塊方正的豆腐。
面對相較于左鄰右舍的貧困,我父母親經常教導我們兄弟姐妹,一定要刻苦學習,通過知識來改變我們的命運。
玩伴江兵在知曉我們家“節日”很少之后,他不僅對我滿懷同情,還常常給予我一定的幫助。
某天,當我看到他穿著一身嶄新的衣服,我十分羨慕地對江兵說道:“江兵,我們家的‘節日’太少了,而你們家的節日比較多,我都好久沒有穿過新衣服新鞋子了,都是老大穿舊了給老二穿,老二穿舊了給老三穿,就這樣依著大小順序傳下去,而且衣服上總是布滿了顯眼的補丁。”
“江強,你是我關系特別好的小伙伴,從今往后,如果我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我一定會悄悄地拿一點出來給你吃。”江兵聽了我的“訴苦”之后,他很同情地對我說。
自從江兵給我許下了這個承諾之后,每當他有什么好吃的東西時,他總是會想著我。有時,他甚至還會背著他父母,把他家里面好吃的東西悄悄“偷”出來拿給我吃,從此我和他就結下了特別深厚的情誼。
每當回想起那個年代,雖然農村人總體上都比較貧窮,但大家貧窮的程度不盡相同,窮人之間因為這樣那樣的緣由,也存在一定的“貧富”差距,那差距猶如一道深深的鴻溝。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