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三至七教-《尊師孔仲尼》
第(1/3)頁
曲阜公宮之中,魯侯望著堂下侍立的大夫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該不該開口。
這幾天,諸卿大夫為了該不該討伐顓臾爭論不休。
三桓當中,季孫斯重回執政之位,因為急于樹立威望,所以對討伐顓臾的態度最為積極。
而孟氏在內亂之中損失不大,因此也樂得跟在季氏屁股后面分一杯羹。
但叔孫氏卻因為在曲阜內亂中元氣大傷,再加上家主叔孫州仇還差點被公斂處父的‘俄式救援’給當場處決了。
所以,叔孫氏在這一次的議題上選擇了沉默不語,把舞臺讓給季氏與孟氏,看他們表演就行了。
照理說三桓都這個態度了,這事多半也就成了。
但誰也沒想到,孔夫子竟然會對討伐顓臾反應那么大。
他在朝堂之上歷數典籍,一條一條的批駁三桓力主討伐顓臾的不義。
前天,夫子舉了太古時期的神農破補遂以大仁,黃帝敗蚩尤以大公。
昨天,又談到了上古時期的堯伐歡兜,舜伐有苗,啟伐有扈的事跡。
季孫斯等人本以為夫子今天總該沒活了。
誰知道他今天又開始論述起了中古時代的湯伐有夏與文王伐崇的豐功偉業。
夫子立于階下,說到激動之處胡須都跟著一陣顫動。
“堯討伐驩兜,舜討伐三苗,禹討伐共工,湯討伐夏桀,文王討伐崇國,武王討伐商紂,這兩帝、四王都是使用仁義的軍隊馳騁于天下的。
《詩》中說: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品性善良的君子,儀容端莊不走樣。儀容端莊不走樣,各國以他為模范形象。
這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啊!
丘聽聞,所謂道,是用來彰明德行的。所謂德,是用來尊崇道義的。
所以沒有德行,道義不能被尊崇。沒有道義,德行也無法發揚光大。
即使有一國之內最好的馬,如果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來使用騎乘,它就不可能在道路上奔跑。
一個國家即使有廣闊的土地和眾多的百姓,如果國君不用正確的方法來治理,也不可能成為霸主或成就王業。
因此,古代圣明的國君在內實行‘七教’,對外實行‘三至’。
‘七教’修成,就可以守衛國家。
‘三至’實行,就可以征伐外敵。
圣明國君的治國之道,守衛國家,一定能擊敗千里之外的敵人。對外征伐,也一定能得勝還朝。
七教者,敬老﹑尊齒﹑樂施﹑親賢﹑好德﹑惡貪﹑廉讓。
居上位的人尊敬老人,那么下層百姓會更加遵行孝道。
居上位的人尊敬比自己年長的人,下層百姓會更加敬愛兄長。
居上位的人樂善好施,下層百姓會更加寬厚。
居上位的人親近賢人,百姓就會擇良友而交。
居上位的人注重道德修養,百姓就不會隱瞞自己的觀點。
居上位的人憎惡貪婪的行為,百姓就會以爭利為恥。
居上位的人講求廉潔謙讓,百姓就會以不講氣節德操為恥。
凡是身居上位的人,都是百姓的表率,表率正還有什么不正的呢?
表率不正,連已有的土地都守持不住,還談什么討伐顓臾呢?
三至者,至禮、至賞、至樂。
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
最高境界的禮節是無須講求謙讓,天下自然便會得到治理。
最高境界的獎賞是不用耗費財物,天下有才之士便會歡欣高興。
最高境界的音樂沒有聲音,黎民百姓便會和睦相處。
七教不修,則三至不行,三至不行,則……”
孔子話還沒說完,季孫斯已經被懟的臉紅脖子粗了。
他起身開口道:“孔夫子,話恐怕不是這樣說的吧。如果說至禮不用謙讓,至賞不用財物,至樂沒有聲音,那能做到這一點的國家未免也太多了,難道他們都可以戰無不勝嗎?”
季孫斯話剛說完,坐在他身畔的孟孫何忌趕忙揪了揪他的衣裳下擺,就連嘴里也小聲的念了幾句。
“季子,別說了別說了……講理,您是辯不過夫子的……”
孟孫何忌畢竟也是夫子的學生,深知這位教導出了宰予和子貢的知禮君子,不光能動手,更能動口。
季孫斯去找他的麻煩,那簡直就是彭祖吃砒霜——活膩味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