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要-《治要》
《政要論》治要·兵要
夫兵之要,在于修政;修政之要,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利;之利之之要,在于仁以愛之、義以理之也。
故六馬不和,造父不能以致遠;臣民不附,湯武不能以立功。故兵之要,在得眾者,善政之謂也。善政者,恤民之患,除民之害也。故政善于內,兵強于外。
《政要論》治要·兵要
歷觀古今,用兵之敗,非鼓之日也,民心離散,素行豫敗也;用兵之勝,非陣之朝也,民心親附,素行豫勝也。
故法天之道,履地之德,盡人之和,君臣輯穆,上下一心,盟誓不用,賞罰未施,消奸慝于未萌,折兇邪于殊俗,此帝者之兵也。
德以為卒,威以為輔,修仁義之行,行愷悌之令,辟地殖谷,國富民豐,賞罰明,約誓信,民樂為之死,將樂為之亡,師不越境,旅不涉場,而敵人稽顙,此王者之兵也。
《孫卿子》治要
臨武君與荀卿議兵于趙孝成王前,王曰:“請問兵要。”臨武君曰:“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后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
荀卿曰:“不然。所聞古之道,凡用兵戰攻之本,在乎一民也。弓矢不調,則羿不能以中微;六馬不和,則造父不能以致遠;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臨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貴者,勢利也;所行者,變詐也。善用之者,莫知其所從出,孫、吳用之無敵于天下,豈必待附民乎?”
荀卿曰:“不然。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貴,權謀勢利,攻奪變詐也。仁人之兵,不可詐也;彼可詐者,怠慢者也。故以桀詐桀,猶有幸焉;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若以指撓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故仁人上下一心,三軍同力;臣之于君,下之于上,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頭目,而覆胸腹也。詐而襲之,與先驚而后擊之一也。”
臨武君曰:“善!”
《孫卿子》治要
陳囂問荀卿曰:“先生議兵,常以仁義為本。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然則又何以兵為?凡所為有兵者,為爭奪也。”
荀卿曰:“非汝所知也。彼仁者愛人,愛人故惡人之害之也;義者循理,循理故惡人之亂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過者化,若時雨之降,莫不悅喜。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