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20章 怎一個愁字了得-《醉里挑燈看劍》


    第(1/3)頁

    一

    甲申年歲暮,乘友人相邀去濟南講學之機,游了一趟趵突泉公園。園內有李清照紀念館,在趵突泉東。此前,有好事者認為這紀念館就是李清照的故居,大肆喧染。其依據是清初擔任過戶部侍郎的田雯的一首詩《柳絮泉訪李易安故宅》。詩六句:

    跳波濺客衣,演漾回塘路;

    清照昔年人,門外垂楊樹;

    沙禽一只飛,獨向前洲去。

    此詩之前,不見任何典籍記載李清照的故居在此。此詩之后,倒是有不少好事者步田雯后塵,來這里尋訪易安遺蹤。尋勝者無可指摘,但傳訛卻不大好。于中航先生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對故宅說提出質疑并給予否定,言之有據。故宅說因而寢息。這座修建于清代的李清照故居也就更名為紀念館。李清照是濟南人,在趵突泉之側為之保留一座紀念館,彰其勝事,則是地方上的明舉。

    紀念館是一座庭院式建筑,我徜徉其中,正值薄暮。甲申年的天氣有些反常,夏天酷熱,北方的幾座城市如西安、北京等成了火爐;冬天奇冷,南方的城市如長沙、貴陽等,都下起了暴雪。冬夏之間的秋天,較之往年,也延長了許多。我是大寒之后到達濟南的,可是處處殘留的,還是晚秋景象。這紀念館中的柳色,欲黃還綠;館前的泉水,噴涌如夏。更有那柔和的疏透的晚霧,給人以淡泊的寧靜的詩境。觸景生情,我的腦海里浮出了李清照的詞句:“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是李清照早期作品《一剪梅》中的后半闕,表現的是最適宜懷春的少婦的幽怨。雖是閑愁,乃是因為我覺得閑愁應該是所有女詩人的最好的營養。可是這位李清照,卻因為晚年耽于家國之痛,而墜入至深至大的“真愁”之中。孤苦其心,憔悴斯人。閑愁可以萬斛,真愁卻如毒藥,只要來那么一滴,就足以使之香消玉殞了。

    二

    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之家,用今天的話講,屬于“高干子弟”。父親李格非的官做到了禮部侍郎,相當于今天的副部級。公公趙挺之更是做到了宰相職位。她的夫君趙明誠是太學生出身,后來也入仕為官,最后的職務是江寧知府。級別雖不及父輩,畢竟也屬高官之列。在中國歷史上,“高干子弟”幾乎是紈绔的代名字,而所謂太平盛世,也無不彌漫著縱欲與享樂的腐敗氣息。這一點,即便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似乎也無法改變。統治者的奢侈生活,助長了整個社會的鶯歌燕舞與紙醉金迷。置身其中,很少有人會想到他們的好景不長,更不相信他們所有的美夢有被顛覆的危險。

    就說南唐的李后主吧,當他置身在“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的享樂中,卻怎么也沒有想到,他后來的結局是“最是倉皇辭廟日,兩行清淚對宮娥”。

    北宋的徽宗時代,是趙家天下由盛轉衰的分水嶺。此前一百多年,在六位皇帝的統治下,可謂“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髻之童,但習歌舞;斑白之老,不識干戈。”趙明誠與李清照夫婦,便是在這樣一種歌舞升平的環境下出生并成長。但是,自宋神宗時代開始,深刻的社會危機實際上已經產生。因王安石的變法引起了朝廷文官集團的新舊黨派之爭。在哲宗、徽宗年間達到水火不容的程度。李格非是蘇東坡門下文士,被列入元祐黨籍,在蔡京上臺后被削職。趙挺之雖是新黨,并位列右相,終因得罪蔡京而罷官,并于死后受到陷害。父輩的政治恩仇,無疑會給趙、李夫婦留下心靈的創傷與生活的坎坷。但這時的坎坷,還不會使他們真正體會到人世的險惡與艱難。因此,他們還能保持自己做人的尊嚴。

    值得肯定的是,李清照與趙明誠,雖然都出身在官宦之家,卻一點也不紈绔。史書記載“趙李族寒,素貧賤”。我理解為趙李兩家雖是高官,卻非豪門。趙挺之、李格非兩人均于《宋史》中有列傳,皆無貪賄之名,而有文章行世。李格非的《洛陽名園記》,至今仍為人稱道。據說,李格非的妻子即李清照的生母王氏,是文學家王拱辰的孫女,亦善文。生在這樣的家庭,李清照耳濡目染的是詩的晨夕,書的春秋。她的少女生活,閑適而略顯單調,唯一能做的事情,大概就是懷春了,請看她的《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人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活脫脫的懷春少女形象躍然紙上,既羞澀又開朗,活潑而佻達。這種情趣,這種心態,這種生活的格調,只能產生在入仕為官的書香人家。

    史載趙李夫婦的早期生活,似乎并不富貴。兩人結婚時,趙明誠還是太學生,平常都住在學校里。他回來與李清照團聚,總是先到當鋪里當掉一兩件衣衫,換幾個銅板,然后到汴京城中的舊書坊里淘幾件古碑拓片,回來與李清照欣賞。趙明誠受父親影響,喜歡古玩,猶對金石有研究。他后來成為宋代有名的金石研究大家,有《金石錄》一書行世。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