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5、706節 皇后娘娘的一天日常-《葬元》
第(3/3)頁
他雖然已經頗識得一些字,也會寫自己的名字,可卻不認識這個道字。
顏鐸笑道:“小兒練字,最好先不識此字。不識,便有敬畏探究之心,如此,下筆自有鄭重,不敢隨行輕佻。你先別管這是何字,臨摹即可。”
“諾!”李征乖巧的答應一聲,拿起一只小狼毫,認認真真的臨摹起來。
崔秀寧看著兒子聚精會神的模樣,很是滿意。
征兒真的越來越懂事了。
兩個大人見小男人心無旁騖的寫字,就不再管他,自到旁邊的煖閣說話。
“如今皇帝拿了關中,可隴西,隴東,河套,還都在元廷手里。趁著陜西元軍主力覆沒,應該出兵盡占秦地。”顏鐸說道。
崔秀寧給他倒了一杯茶,“父親放心,皇帝已經要出兵了。等到文先生回朝,會向關中增兵十萬。”
顏鐸繼續說道:“還有,這修建長安宮,木料所耗巨大。長安數百年沒有再修宮殿,山中木料是足夠的,可運輸不易。可在北上伐木,順涇水飄流到長安,在隴山伐木,順渭水飄流到長安。”
“這樣能省卻很多人力和功夫。大料在河水中浸過,再曬干,才正好做棟梁之才。”
這些崔秀寧倒是不知道。
顏鐸又提到磚石,“長安護城河數十年前就沒了。可以挖土新開護城河,挖出的土方用來燒磚,一舉兩得。”
“疏浚八水,一定會掏出大量淤泥。淤泥可用蒿草等香草灰混合,制成香泥漿,用來刷梁柱,可防火,亦能防蛀…”
顏鐸說了很多建議,很多都非常有用,崔秀寧一一記下,準備寫信告訴李洛。
父女二人說了一會話,崔秀寧就把李征放在太寧殿,回到龍章宮,看了一會奏章,做完批示,就開始編寫《大唐律》。
她現在除了處理政務,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編寫《大唐律》和《皇學真典》。
《大唐律》其實就是民法,商法和刑法,程序法的綜合。如今唐國用的還是《大唐簡律》,非常不完善。很多時候,不得不沿用《宋刑統》和《唐律疏議》。
《大唐律》可說是有史以來最完善,最合理的法典。不但體現了公正和威權,還體現了開明統治、以民為本的思想,是既領先于時代,又不脫離時代的法典。
崔秀寧可謂是掌握好了這個度,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識,結合古代實際,用心編寫《大唐律》。
不過,《大唐律》比較浩繁,崔秀寧斷斷續續編寫了兩年,才完成大半。估計還需要一年,才能編完付梓,頒布天下。
崔秀寧編寫了半個時辰的《大唐律》,起來活動活動,用了一碗燕窩羹,就接著編寫《皇學真典》。
《皇學真典》是給皇子皇女們用的教材。
皇家教材主要是崔秀寧編寫的。這些知識,能使皇子公主們學到不少超越時代的知識,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和方法論接近現代,具有遠超其他人的視野。
但在思想上,他們仍然屬于這個時代,屬于古人。只不過,需要他們比其他古人更有思辨能力和科學的方法論。
《皇學真典》涉及了很多后世有用的知識,但每科內容都不深,比如數學,只是高中水平。物理化學只是初中水平。經濟學也只有高中常識的水品。
而唐國全國通用的學堂教材,就是最高學府的大唐學宮,數學也只相當初中水平,物理化學只有一些簡單的常識,算是格物,不求甚解。
《皇學真典》目前只準備給皇子皇女們用,并不對外公開。
這倒不是兩人太自私。因為,就算推廣《皇學真典》,誰來教?根本就沒有這個師資力量。
就這幾個孩子,兩人都需要利用好時間才能教的過來,要耗費多年時間才能慢慢教完《皇學真典》,怎么教別人?
兩人的設想是,多年之后才能慢慢普及《皇家真典》的內容。在普及之前,先要給最高學府大唐學宮研習揣摩數年,再培養師資,從上往下的普及。
步子大了…不好。
“啟稟娘娘,文太尉回朝了,在宮外候旨。”女官顏嬋兒的聲音響起,打斷崔秀寧的思緒。
崔秀寧精神一震,放下筆揉揉手腕,“快請文先生入宮。”
“諾!”
…………
十月下旬,文天祥和陳淑楨先后回朝。
文天祥僅僅在江陵歇息了三天,就奉崔秀寧懿旨,準備率領十萬大軍,十余俘虜,從武關道進入關中,協助李洛攻打隴西隴東和河套,同時修建長安宮。
即將隨文天祥進入關中的,還有被特察局從泰山“請來”的張志純。
出乎崔秀寧意料,張志純被“請”來,卻毫無怒意。不但毫無怒意,甚至得到崔秀寧召見后,還很恭敬。
得知大唐皇帝要重修長安宮,請他出任宮建大臣,張志純不但沒有推辭,還欣然接受。
原因說起來不值一提。因為大唐以道家為國教。作為道士,也作為漢人,張志純沒有理由抗拒大唐。
張志純拜別崔秀寧時,崔秀寧給了他一些圖紙,是關于修建城市排水排污,以及防火防洪,和一些后世的城建規劃。
張志純見后大為贊嘆。崔秀寧提出的設計,雖然沒有顛覆他的認知,卻給了他很大的啟發。
他萬萬想不到,大唐皇后竟然也知道這么多魯班之術。
ps:本來今天為盟主加更的,但主任突然就來事,周日下午叫我去單位,接待一個為朋友工作一年,一分錢沒拿到,一周上班七天的可憐童鞋,花了一下午時間。所以今天只能到這了。明天再加更!抱歉,蟹蟹,晚安!
清逸文學
第(3/3)頁